【傳播媒體】這是你要的生活嗎?你有能耐當個助理記者嗎?
眼神與對談,情緒之間能量的流動,一直是我覺得可以獲得充電的來源之一。與商周主管面試那天,我講得太興奮,傻傻地說,相較於周刊前幾期深入金磚四國現場捕捉到的真實數據,我反而更喜歡閱讀只佔一頁篇幅的編輯隨筆,比如印度小女生為郭崇倫先生點上一顆硃砂的感性紀錄。這樣一說,當然不免被採訪中心主任俐落地削一頓,「我們大篇幅報導的東西,難道你沒興趣啊?」 面試啊,就是要抱著被刁一翻的心態去應試。當然我也知道這樣講,漏洞自破,不過我堅信地說出,在採訪群囊括資料、詳實地報導出中國或印度成長率大幅躍進的表面現象後,那藏在背後被大眾遺忘的,比如地方跟不上中央的發展、個人比不上國與國的競爭、特別是當中國的胡同消失殆盡讓人群不勝唏噓的故事,更是我們要去聽得習得的。 那是一種間接的,編輯與讀者的互動。雖然沒有實體交換的眼神與對談,但存在著震動的能量。 主任繼續說著, 這工作,需要實力。實力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可以後天培養;在這裡,你要有找出「新聞點」的實力 。在想繼續往這個產業了解的節骨眼上,實在不敢承認我最討厭看台灣的新聞台,因為百分之九十八的內容依舊是擠壓國人的眼界。而記者,基本上我只有在小學作文簿上寫出我要當記者的童言童語,沒想到現在我接近得只需再用大人的筆調再重新潤飾一次。 面試被問及的大多是對這份工作的看法, 「助理呢,平常就是出去跟訪,回公司整理資料畫表格,回家繼續整理逐字稿,弄到凌晨或是六日加班。你確定是你想要的生活?」 面試沒問到的是大家籠統的猜測,比如說為什麼留學、留學習得的經驗。 這樣也好,畢竟制式問題一點都不吸引人。但是若要整理歸納的話,我知道留學一年後對自己的認識,讓我「難得」有明確的目標,不然也不會就這樣打包回家,只為了這家公司的面試。誰都不想為了截稿而加班,但是為了對自己的投資,這只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像我這種經歷七零八落的人,也不是薪資導向的人,當然是可以選擇喜歡的產業、公司或是工作地點,但對於細節,不能再去苛求什麼。 很意外地,我竟然有了最後一關與總編輯面談的機會。一方面放心,從筆試到面試一路過關斬將,雖然自己覺得表現差強人意。另一方面擔心,因為難關還在後頭,不過其實也是多想,因為offer還沒下來。再一方面,莫名又殺出個外派的面試機會,有點動搖,畢竟外派也是我當初找工作的設定之一。 和朋友碰面,大家會說,其實不察覺我有出國,因為一年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