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4的文章

【東京觀察8】日本第二生活守則:從文化學習溝通

圖片
因為地緣、歷史因素與傳播環境的關係,在台灣,日語可說是除了英語,第二多人學的外語了。教育部也統計過,選修第二外語的高中生裡,有高達九成的學生選擇修習日語。但是學日語,到底要怎麼學,才能學得好呢? 由於目前的日語檢定尚未涵蓋口說測驗,所以不少拿過一級(N1)證書的朋友常說,其實有時要講日文,還是會支支吾吾的。也有不少和日本人來往的朋友發現,為什麼好像都會講,但無意中仍舊會冒犯到日本人? 上過不少日文課,綜合日籍老師們對台灣學生的觀察,他們普遍認為台灣學生學日文的通病,大致可分兩個要因: 1.溝通面:差強人意的字詞或語句的表達方式 2.文化面: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不夠 可知,在學習外語時,了解文化與溝通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兩大面向(註)。 溝通第一步:練習正確的音調(intonation) 因為殖民時代的關係,相信不少人的阿公阿嬤會說日文,大家的生活裡也充斥不少貌似日文的詞彙,比如「運匠」、「歐巴桑」、「歐吉桑」。但是,如果我們使用平常熟悉的語調和日本人說這些單詞,有時候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喔。拿蘋果的日文當例子,在台灣聽到的是「令狗」,但其實標準的日文比較像是「拎─溝」(りんご)。 其實日文和中文一樣,有類似「音調」的規則。有點像老外說中文,如果他沒刻意練習過音調,我們也常常不知道他到底是在說「睡覺」還是「水餃」、「寶寶」還是「抱抱」。 這邊指的音調,廣義的來說可以是一個「單詞」的音調,或是一段「語句」的音調。我們平時聽不太慣的京片子,就是充滿音調(抑揚頓挫)的;相對的,台灣的我們比較容易使用喉嚨發音,和北方人比起,較容易呈現「悶澀、扁平」的語調,如果在學習外語時沒有練習模仿,也很容易說出沒有抑揚頓挫的英文、日文或任何外來語。 在日文的語句裡,音調有點像是「情感」的流露,所以多練習音調,是有助於言詞達意的唷。方法就是用CD或線上的真人發音練習,一句一句覆誦並模仿CD裡的音調高低、甚至速度,想像有個調音器一樣,將自己的聲調,調頻到與CD接近。 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講出更「得體」的日文 之前幾篇文章有提到,因為日本是極度重視社會和諧的國家(延伸閱讀: 「日本女人隨時都要帶妝」背後的日本禮貌哲學! ),所以當他們在溝通時,除了言語本身,還會藉由彼此的臉部表情、音調語氣、手勢等來收發正確的訊息,以避免誤會。或是我們常聽到的,由於日本

【東京觀察7】日本第一生活守則:遵守我們的規矩!

上週前往德國出差,與客戶會面用餐時,來自東歐的日系車商老闆問我:「妳喜歡歐洲嗎?」「喜歡啊,風景很美,也可以自在地和當地人交談。」老闆點頭後回答:「對,但我覺得德國這裡規矩太多了。」他比喻道: 在德國不管走到哪,似乎都有一面牆,牆上會寫著幾行規定。噢,不過這跟日本比起來不算什麼,因為日本人的規定是寫滿『一整面』牆,著實令人抓狂啊。 我非常了解這位老闆的意思。但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們的黑頭髮,讓日本人誤以為我們是日本人,而採單一標準,要求我們符合當地的社會規範 ;沒想到外觀和日本人有明顯差距的老外,也會覺得綁手綁腳、備感壓力。 地點從德國拉回亞洲、拉回規矩寫滿一整面牆的日本。到底日本的規矩有哪些?誰要守這些規矩?為什麼日本人這麼講究規矩? 日本人眼裡的世界觀 因為規矩真的是太一拖拉庫了,我們放一邊最後再舉例。這邊剛好翻到旅居多國的日本作家井形慶子在《日本人の背中》一書中,對於「日本人缺乏世界觀」的背景觀察,似乎可用來解釋 日本人普遍對外來文化,不懂得理解與包容、甚至要求外來人遵守日本規矩的原因何在。 就 井形慶子的觀察,她 認為 日本國內的新聞台大多以報導國內消息為主,通常是播報「哪裡發生殺人事件」或是「哪個政客又貪汙不公」等,國際新聞的版面是寥寥無幾,其他電視節目也以低俗的綜藝節目為大宗。 在這樣的媒體環境裡, 會 輕易讓日本閱聽人認為,日本的規則(rule),就是世界的規則。 而要修正這樣的誤判,唯一的好機會就是出國旅遊,但意外的是與其他先進國家如德國、英國、美國相比,日本的出國人數是最低的。尤其因為語言的關係,不少人是選擇有領隊全程導覽、翻譯、照顧的團體行程,但作者認為,這種被動、缺少與當地人交流的旅遊方式,是無法增進任何國際概念的。 會不會覺得這樣的現象,也可以套用在台灣本島呢?但就算台灣人的國際觀有待加強,還是有人提過「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的觀點。因為我們總是熱情地幫助國外遊客,會站在他們的立場替他們設想,所以有時他們都快越線了,我們也都不以為意,覺得沒關係、無所謂。 然而,對於大多數做事一板一眼的日本人來說,不存在「沒關係、無所謂」的態度。日本的規則,不管是明是潛,基本上是沒有灰色地帶可言。 吃飯的規則 生活上沒有白紙黑字的規定多如牛毛,舉凡食衣住行樣樣全包。 食的方面,台灣拿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