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孤獨哲學

我很喜歡寫卡片。手寫著問候與祝福,希望對方過得很好,或是,希望自己間接的「我默默關心你喔」的做法,可以讓不管是失意還是順遂的收件人,都覺得悲傷或開心時,不是一個人。 今天把一疊的小卡寄出時,才發現這個寫卡片的動作,其實是自己孤單心理的投射吧?其實是自己靠著寫一些字,在無依無靠、只能靠自己時,自我取暖的某種方式吧? 也許無依無靠說得有點太過,畢竟也不是沒有家人,只是從小就是成長在長輩群裡,聽大人聊天的時間,比和平輩嘻笑打鬧的時間多太多;在大人吵架的時候,只能自己躲在棉被裡邊哭邊遮著耳朵害怕;為自己爭取機會時,也是聲音渺小而被忽視,缺乏平輩的支援backup。 那種常常覺得「好吧,反正我什麼都得自己來」「反正你們不會懂我」的原生背景累積,原來會一直影響到現在。我太習慣自己一個人決定、計畫與執行,在還有同儕的學生時代、或有同期的上班族階段,因為多少得維持團體中的和諧,所以還算會壓抑自己「獨裁者」的本性,這時與朋友之間的溝通與嘻鬧,也都在正常範圍值。 大學社團玩很兇的時候,也說過「我很需要朋友」這種心靈點燈時間才會講的鬼話。 可是時間久了,朋友都去幫小孩把屎把尿了,真的會一直在嗎?現在要不也是自己工作,哪來的志同道合的夥伴呢?你們應該也不太懂現階段的我的想法不是嗎?是說我一個這麼偏執的人,通常也選擇固執,懶得說話解釋,才造就成沒有人懂的輪迴吧。 不知道哪位名人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無法把它根除,但可將之撫慰。還好這兩樣我都還有,但我深信,人走一趟終將孤獨(請注意孤獨不同於寂寞),世上真的沒有可以剷平孤獨的機具,包括婚姻和親情,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還是謝謝友誼的撫慰,雖然你們不太懂:P

【FaChic捧花系列】自主婚紗攝影捧花推薦款。一起來發掘最自己的風格!

圖片
真的好喜歡和客人討論捧花噢。ㄧ個女人最真、最可愛、最執著的形貌,在討論的時候便可看出縮影;而她獨一無二的個性,最後也會投射在她手中的捧花,那也是另一半最愛她的樣子。 是不是很甜蜜哪。 格蕾是各位的後輩,還沒有拍過婚紗照,但也跟大家一樣,喜歡看不同攝影師的婚紗作品,再放入口袋留著以後使用。攝影本身是一門大學問,調整構圖、色調等,就會成了另一種風格。照片其實不需華麗,而是攝影師能否拍出新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缺一不可,還有他本身又是會如何引導新人,讓照片呈現感動。 照片會打動人,這句話超真實的。當準新娘在選擇攝影工作室時,不妨也觀察一下他們 慣用的背景色、室內陳設、室外取景 等,因為 這些也是可以拿來跟捧花設計師溝通的元素 喔!畢竟設計師真的最無法忍受畫面太亂或不協調的情況出現,所以多讓我知道當天拍照的setting,我們都可以對捧花這件事放一百萬顆心! 白色系就是可以經典、狂野與細緻 記得國中好友急急忙忙地在拍攝的前幾天才跟我說,需要捧花!事業女強人準備起婚禮真的是兩頭燒,實在也沒時間蒐集自己幻想中的捧花圖片。但聰明的她不愧是當初拿市長獎畢業的,不忘給我一些關鍵字:正統白紗、灰色與自然光背景的攝影棚(其實還有暗紅背景,攝影師有提醒可另備紅玫瑰應景)。所以我找了一些接近灰階色調的捧花參考圖片,最後以奶油白與裸膚色的玫瑰為主,配上銀灰果實、米白小花、帶點霧感的葉材...她也開心地說,就是這樣! note: 如果是 採 自然光源、或是使用白色背景等較明亮的棚拍場合,捧花就不建議再拿「全白」的囉,除非攝影師很厲害,可以掌握現場亮部與陰影的拿捏,不然應該可以想像畫面會非常單調。 也是另一位國中好友(都是美人胚子啊),很久以前就說要請我做捧花,她想要的是「葉子很多的感覺」,果然我們是內心狂野的雙魚座,哈哈。通常拍婚紗照時,新娘會有1至5套不等的婚紗或禮服來替換,有時候大家會想把握機會展現多重的風格,而捧花就得彈性調整為──只適合婚紗、或是可以for所有的禮服,這一點也是可以好好事前溝通了解的喔。 這一束葉子很多的捧花,除了用白色大菊打底之外(如果沒有忌諱,菊科其實超美,希望大家多加利用!),還加上細碎的白綠蕾絲花與有長長花序的馬醉木,在棚拍與室外景都有用到,多好! 繼續出賣格蕾的周遭親

【宜蘭】狂食、老宅咖啡館與小居的女子合宿之旅。

圖片
記得是一個快要下起大雨的午後,我們在忠孝新生的沐樂,在落地窗前最好的座位上,明明是在抱怨男友的種種,卻又可以同時「對了~」「是喔!」講到別的計畫。 根本就不會時時刻刻把男友放在心上的兩個人啊XD。 默契是這樣子的。我習慣性點頭回應,並配上幾口卡布,以這樣的節奏,聽著S超強張力地描述男友的事蹟。故事情節好像總是很瞎很扯,但其實永遠換湯不換藥,我也喝到都足以免疫。我們都知道,有時其實只需要個出口,對面最好有一個用心聆聽,就算很想把自己敲醒、也會忍住的聽眾。他人的意見本來就只是參考,甚至是耳邊風,畢竟自己的故事自己寫,反正舊的橋段落幕,再待續下一回合的開場。 這一次我建議S去散個心吧,或是乾脆加入我的宜蘭女子自駕之旅。她果然二話不說,手機滑開行事曆,敲定出發日期,並直接撥好電話,訂了我之前觀望許久的民宿。 我們非常自豪:兩個非單身女子的小旅行計畫,不到10分鐘搞定! 像回到家一樣─小居 這次安身的地方是民宿主人慧怡的 小屋子 系列之一: 小居 。小居是獨棟民宅的一樓,一次只接待一組客人,落地門戶拉開就直接進出,完全屬於客人的私有空間。裡面有兩張並排的單人床,配備是高優質Sony液晶螢幕、DVD播放器與音響,沙發後就是一整面的書籍雜誌與DVD。衛浴與簡易流理台功能齊全,清水泥玄關處放著三輛自行車,慧怡也會事先準備好濾掛式咖啡、國寶茶、水果等,早餐也會備好吐司、果醬與牛奶,實在是太適合姐妹倆投宿了。 (記得帶盥洗用具與浴巾哦 / 民宿不提供網路與電視台) 玄關處的折椅上可見S隨身攜帶的筆電包,是的,為了避開車潮,她想盡辦法和我一起選在平日出遊。說出遊也許也不恰當,畢竟帶著筆電的兩個人,一心也想把握時間工作、寫稿。身處在責任制擠壓員工私人時間的台灣職場文化裡,換個場所辦公,自以為是行動辦公室的當局者,也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呢? 我們的行動辦公室─老宅咖啡館 第一間來到的是朋友推薦的「合盛太平」,地點就在宜蘭舊市區中心處,平日的時候,周圍都還算有停車格好找。之前也有聽過合盛體系的民宿,但這家老醫院改建的咖啡店,實在太容易唸成太平盛世了(飄走~) S的個性真的非常適合擔任客戶經理的角色,她是永居社交高手寶座的天秤座,開朗熱情,思量圓融,在從台北往宜蘭的車程中,已經處理了多通來自公司與客戶端的電話。我們

【台北】南京東路時空印象:從東邊的過去,回到西區的現在

圖片
我的老家在台北。 從小就無法感受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境,倒是我家門前有南京東路,她不是河,到不了出海口,但她真的是條大路,孕育我長大,並連結到四面八方。 邊寫文章,邊在Google map打入「南京東路」,跳出的是上海黃浦區那緊臨外灘、五光十色有歐式鐘塔妝點的商業大道,頓時使我筆中的南京東路相形見絀。台北南京東路的名氣當然不敵上海,其繁華程度也不如早年被百貨龍頭Sogo欽點的忠孝東路,是全球各大品牌的必爭之地;也不像北面的民生東路,在信義區還是雜草叢生時,就已傲視群雄,成為外商林立的據所,至今則發展出許多小區特色。 南京東路,我生活30餘年的地方,一條講出來似乎沒什麼故事的路段。爸媽在產業急速發展的那個年代,在南京東路五段紮根。那時的五段,名符其實就是這條幹道的尾巴了,再過去上了麥帥橋與正氣橋,便分流到基隆路、內湖與汐止去了。 (以前的正氣橋,也曾是公車司機載我去高中的必經路線,於1999年拆除。圖片由陳碧岩老師授權使用。) 從歷史遷移的方向來看,台北市的發展正是由西向東,所以當年,這裡正是不少外地北上的新住民選擇的落腳處。聽說爺爺親自從新竹上來,看中了這裡的房子。我就在這裡出生長大、在這裡上小學。因為曾是學校合唱團團員,所以到現在還記得校歌這樣唱的: 「南京東路,基隆河畔,我校西松,氣象不凡。」 的確,綜觀台北市東西橫向道路,北有三民(民族、民權、民生)、南有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唯讀中間這一條,是以中國城市(當年國民政府首都)命名的路。 南京東路的榮衰起落 南京東路西接南京西路,東從一段開始、一路鋪設到五段(現有六段),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接受美國貸款援助建立的九條道路之一。美援道路完成後,原本以萬華為首的商業與人潮,逐漸向東湧進。至今與南京東路相交的每一處大交叉口,都承載著戰後商業行為的發展歷程。 南京東路一段從中山北路開始,與林森北路匯集出來的中山商圈,是在台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從七條通~九條通酒店街的發展,到前幾年仍舊有大倉久和飯店進駐,與日本的高關聯度可見一斑。周圍的晶華、老爺與國賓飯店,也是日本人來台北出差、旅遊首選的住房地點。在新光三越還沒建立起南西商圈百貨帝國前,二段更有與 日商東急集團合資的永琦東急百貨(現為燦坤賣場),是台北人的共同回憶,聽說是全台最早引進專櫃小姐等服務的百貨公司,也是外

【德國】呂德斯海姆→巴哈拉赫:德國火車與萊茵河遊船的商務客一日行程②

圖片
前一篇介紹了從法蘭克福火車站出發,坐火車抵達呂德斯海姆後,再轉撘KD遊萊茵河的旅遊法→ 點此 。接下來我來到了下一個河岸小鎮。 巴哈拉赫(Bacharach),從南往北的萊茵河河路上,這座小鎮位於左岸。選擇在這裡下船,是因為tripadvisor的當地人推薦。我去過的萊茵河城市也只有呂德斯海姆( Rüdesheim )和這裡,呂德斯海姆是旅行團會去的地方,那邊大概隨處可見50個亞洲人面孔,巴哈拉赫就我一個東方人在這裡當稀有動物。 所以要吃要買,應該還是呂德斯海姆好解決,但要感受悠閒的城鎮風光,還是首推這裡。 跳上小船塢,就算沒什麼人群,也會不假思索地往前走。看了照片,才發現跑過去的火車很像普悠瑪號呢!就這樣簡單地穿越了公路與鐵軌,就會來到山城的路口。 水路、公路、鐵路、石板路。一層層的,從自然界的河運吞吐,跨越了文明的道路建設後,又回到了歷史悠久的石板拼塊地圖。這種石板路,就算一雙爛鞋踩在上面拍照,都亂好看的。 穿越小山洞後,就是鎮中心的廣場,好幾棟好幾棟的德國特色木頭房子就映入眼簾 。廣場中心懸吊著燈飾,不知道是平日晚上就會亮起,還是要等到德國著名的活動─聖誕節市集開始時。 呂德斯海姆和巴哈拉赫的「店招牌」,都是這種金屬鍛鑄的花雕形式,鐵匠味道十足的工藝之美。 這裡的菁華應該就是爬到對牆的藤蔓!但也許是居民將兩邊的藤蔓架起,給他們互通有無一下,交織出來的成果。 太愛上面這張照片!總覺得比起刻意pose的婚紗照,這樣的背影所傳達出來的符號,不就是互信的愛與陪伴嗎。長大後一個人的旅行多了,相機裡的個人照大概剩不到五張(四張自拍,一張請路人拍),反而有更多時間關注周圍的人與景,也可以拍攝到更多路人的背景、側臉、或是狗狗。 照片裡的遊客都是一身便裝,配上合適的登山鞋與包包,因為越往內走,越有坡道,有一些可以抵達小城堡的登山路徑,指標就寫在岩石的黑板上。但我此趟就是一個商務客的下班裝扮:風衣、平底鞋、Longchamp,很可惜沒辦法再往上走,畢竟一個人隻身來到荒郊野外,還是要顧慮回程時間,所以只能一直鑽小巷子玩玩。 德國與荷蘭都有出名的花藝流派,大師們喜歡將花藝表現成為一件在空間裡的藝術品。但我比較喜歡裝飾居住空間的花藝,可能

【女人迷專欄】未婚中,但我們相愛。

圖片
六月,如同往年,是不少新人趕在農曆七月前,在上半年可以完婚的好月。六月新娘,更是羅馬神話裡庇護著女性、婚姻與家庭的天后的名字Juno而來的祝福(英文即為June)。在熱氣騰騰的酷暑中、在天后Juno的溫柔守護下,我們家也一連參與了兩場家族表妹的婚禮盛宴。 婚禮、家族、妹妹。可想而知未嫁的姊姊,會多麼容易觸發長輩的關心問候。 其中也有可愛的長輩,數著數著「還有五個呢」,表示家裡未婚的姪甥輩人數。沒說出口,但在我腦中,好像一隻隻的肥嫩豬兒擠著準備出籠,主人辛勤地養育我們長大、也引頸盼望完成他們的任務。 妳的婚禮,由誰做主 ? 從前的我多愛作夢,認為相愛是兩人互有好感與愛戀的事;然而,在一次滿心期待穿上伴娘禮服、參加完一整天的訂結儀式後,我著實被婚禮嚇傻了。 婚禮不是自己想在哪個場地就好,而是因為叔伯阿姨特地奔波而來、所以必須要做的絕對不可失禮的宴請;婚禮是考驗新人協調合作的能力與態度,平日消極不善社交或總不照時間表的,都不能當作是不辦婚禮的藉口;婚禮就是口袋深度要夠、五六個零跑不掉,儘管大家總是把談錢傷感情放嘴上。 在參加過這麼多場的婚禮後,可知多數人的婚禮根本不是兩個人的事、多數人的婚姻更是以兩家人為重。 婚姻裡的家庭與個人拉鋸 婚姻的概念,由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的歷史學和地理學教授、牛津大學現代史教授費利普(Felipe Fernandez-Armesto)的著作《改變世界的觀念》裡,從人類變遷發展與歷史學的角度談到,婚姻是一種不斷進化的人為制度,而這也是當初構築成家庭甚或家族的基本單位的前提。 早期的古今中外皇室貴族,有太多以婚姻來結合兩個家族的勢力與地位的例子,即便是現代化的社會,如印度,遵循父母之令、媒妁之言而成的婚姻依舊不少。 回到台灣來看,從形式上的婚禮、到身份改變的婚姻狀態,雙方的家人,在有形無形的涉入之中,不正是一種家族結合的力量?說穿了「門當戶對」根本還是大家最在乎的,畢竟經濟能力相當、成長環境類似,價值觀一致、相處起來才得以融洽、家和萬事興嘛。 我說,那都不要自由戀愛了,全部八字合一合,交由長輩去處理相親,直接篩選淘汰,最後勝出的,就是條件最符合的,前前後後三個月就能搞定這樣。 對於浪漫派的你們來說,這樣子的婚姻安排簡直如同宣告自己喪失行為能力一樣令人崩潰。 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