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

2014歲末微笑日記

圖片
(warning: 本圖文非常不專業之沒修過、blogger也不讓我固定圖片寬度大小就硬上了,影響閱讀視覺抱歉了) 2 014 年最後一天(其實從上個補班的周末就開始寫這篇了‧‧‧)。網誌似乎也久未更新,那就將今年偶爾的手寫稿、特別的旅程與最真實的感受,相互拼湊起來,做個一年回顧好了。 今年是在爸爸公司上班,邁入的第二年。那天好友 T 才問我說「台灣人好像很習慣換工作啊?」我說對啊,但應該不會有我這麼頻繁啦。她繼續問我換工作的原因,我立刻想到的是,只要在年底時翻著新日曆,想到明年又要做一樣的工作,我就超級倒彈想吐。曾經上司滿臉微笑地說:「 Grace ,今年的 xxx 做得很好喔,明年一定更上手,那就再拜託妳了!」瞬間興起我不想幹的念頭。 本身就是很沒有耐心重複做一樣事情的人。雖然在日本人的說法裡,重複的事情一做再做,就會變成專家。而現在我也開始這樣相信了,一種能耐的訓練。日本人甚至基於工作上的責任感,會顧慮到有沒有其他同事可以接手的情況,所以就我的 case ,會覺得我很愛逃避責任。 真的,因為我就是很討厭 ( 未來的 ) 婚姻生活給我的責任。我在 25 歲左右的時候只想玩,好像沒有經歷過女孩們憧憬婚姻的年紀;在 28 歲左右的時候更想玩,甚至在第一次當伴娘後就被婚禮的瑣碎給嚇到。所以很剛好的,藉由遠距離的空間,還可以再多逃避一下 ( 咦 ? ) 這樣的安排,恰巧讓我可以更自由自在 ( 咦 ? ) 地規劃個人計畫。今年年初過年,爸媽特地計畫了東京之旅,全家一起拜訪了媽媽的日本朋友,討論讓我去她那邊學習花藝的計畫,最後我們選擇了初夏和冬季的時間。六月的日本不炎熱,是暑假之前花兒最美的時期;而冬季則有日本花店業者第二大檔期聖誕節的氛圍 ( 第一大檔期是母親節 ) ,整個東京被瘋狂受歡迎的「冰雪奇緣」的原聲帶給包膜一樣,全天候播放,點綴著顏色飽和不俗豔的燈飾、吊掛著細心附著環繞的毛絨雪松、各類松果乾物果實、質感緞帶與多層次包裝,整座城市都是聖誕節。 對比著台灣店家都掛著書店賣的台味塑膠花鬚金蔥彩帶、店員戴個不織布紅色聖誕帽配藥用棉花黏帽緣,讓我想到一本外國攝影師拍的台灣電子花車照片特輯,他可能也可以考慮出一本台灣的聖誕節特輯。雖然美感差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進到歡欣喜慶 ( 就是

【東京觀察9】日本哪來這麼多全職人妻?

「我媽希望我嫁給醫生。」我用筷子夾了一夜干最肥厚的部位,並對日本友人說著。 「不錯啊。」友人回,瞥了一下我笨拙的動作。 「嗯?但我根本沒認識什麼醫生,也不會因為醫生條件好,就刻意去尋找醫生當當朋友。況且醫生應該沒太多時間陪家人吧。」放下筷子,我大喝了一口啤酒。 「但我覺得你媽說得很對啊,醫生有錢,他的錢都會是妳的,妳只要把家打理好就好。」友人握著啤酒杯,語畢,也喝了一口,為這段對話宣示了一個簡短的總結。 諸如此類兩代之間存在著不同感情觀的對話,總是迴轉於我和不同背景的朋友之間。每個人,不論是上一代或是這一代,都有因為環境造成加諸於自身身上的看法,並也無對無錯,只是在這位日本男性友人的回答背後,我看到了典型適婚年齡的日本人,對未來婚姻的看法、與對未來妻子的期待。 多數日本人的婚後生活觀 典型適婚年齡的日本人,我們說就是正座落於30歲、正負3至5歲的這一群好了。這一大群人,統稱為アラサー(讀作a la sa-,從英文的around thirty而來,日文的アラウンド・サーティー的縮讀),一群被更典型的日本父母孕育出的這一代。典型的日本父母,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終極實踐者,父親一輩子奉獻給公司、母親則一輩子奉獻給家庭。 曾經讀到《日本人の背中》書裡,老外對日本作家說到:「太多的日本女性婚後好像就得放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感覺也太寂寞辛苦了。她們可曾想過為自己的權力發聲?」作家袒護說道:「那是外人看到的表面。實際上由於日本的家庭主婦是一份高度被社會認可與接受的專職工作,所以她們是家中的最大支配者、管理者,是一份很有權力的工作。」 明顯可見,將西方社會積極鼓吹的男女薪資同酬、家務重分配等的女權推動,放入日本社會去感受後,兩方人馬理解的「女權」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回事。老外似乎發了一顆承載著西方經驗的乒乓球給日本接招,但日本對手則興趣缺缺地離開球桌,落下的乒乓球「鏘」地在桌上彈起,卻也激起不了任何漣漪。 我們也可就日本官方的資料,來思考大部份日本人的婚後生活觀。日本厚生勞動省(掌管醫療、福利政策與社會保險的日本中央政府單位)於2013年3月針對15至39歲的單身女性調查,發現每三人即有一人想要在婚後當全職主婦。 大約六成的理由是「 身為女性,比起工作,照顧小孩和處理家務更是當務之急 」、約有三成受訪者認為「 妻子的最大任務就是成為先生最

【東京觀察8】日本第二生活守則:從文化學習溝通

圖片
因為地緣、歷史因素與傳播環境的關係,在台灣,日語可說是除了英語,第二多人學的外語了。教育部也統計過,選修第二外語的高中生裡,有高達九成的學生選擇修習日語。但是學日語,到底要怎麼學,才能學得好呢? 由於目前的日語檢定尚未涵蓋口說測驗,所以不少拿過一級(N1)證書的朋友常說,其實有時要講日文,還是會支支吾吾的。也有不少和日本人來往的朋友發現,為什麼好像都會講,但無意中仍舊會冒犯到日本人? 上過不少日文課,綜合日籍老師們對台灣學生的觀察,他們普遍認為台灣學生學日文的通病,大致可分兩個要因: 1.溝通面:差強人意的字詞或語句的表達方式 2.文化面: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不夠 可知,在學習外語時,了解文化與溝通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兩大面向(註)。 溝通第一步:練習正確的音調(intonation) 因為殖民時代的關係,相信不少人的阿公阿嬤會說日文,大家的生活裡也充斥不少貌似日文的詞彙,比如「運匠」、「歐巴桑」、「歐吉桑」。但是,如果我們使用平常熟悉的語調和日本人說這些單詞,有時候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喔。拿蘋果的日文當例子,在台灣聽到的是「令狗」,但其實標準的日文比較像是「拎─溝」(りんご)。 其實日文和中文一樣,有類似「音調」的規則。有點像老外說中文,如果他沒刻意練習過音調,我們也常常不知道他到底是在說「睡覺」還是「水餃」、「寶寶」還是「抱抱」。 這邊指的音調,廣義的來說可以是一個「單詞」的音調,或是一段「語句」的音調。我們平時聽不太慣的京片子,就是充滿音調(抑揚頓挫)的;相對的,台灣的我們比較容易使用喉嚨發音,和北方人比起,較容易呈現「悶澀、扁平」的語調,如果在學習外語時沒有練習模仿,也很容易說出沒有抑揚頓挫的英文、日文或任何外來語。 在日文的語句裡,音調有點像是「情感」的流露,所以多練習音調,是有助於言詞達意的唷。方法就是用CD或線上的真人發音練習,一句一句覆誦並模仿CD裡的音調高低、甚至速度,想像有個調音器一樣,將自己的聲調,調頻到與CD接近。 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講出更「得體」的日文 之前幾篇文章有提到,因為日本是極度重視社會和諧的國家(延伸閱讀: 「日本女人隨時都要帶妝」背後的日本禮貌哲學! ),所以當他們在溝通時,除了言語本身,還會藉由彼此的臉部表情、音調語氣、手勢等來收發正確的訊息,以避免誤會。或是我們常聽到的,由於日本

【東京觀察7】日本第一生活守則:遵守我們的規矩!

上週前往德國出差,與客戶會面用餐時,來自東歐的日系車商老闆問我:「妳喜歡歐洲嗎?」「喜歡啊,風景很美,也可以自在地和當地人交談。」老闆點頭後回答:「對,但我覺得德國這裡規矩太多了。」他比喻道: 在德國不管走到哪,似乎都有一面牆,牆上會寫著幾行規定。噢,不過這跟日本比起來不算什麼,因為日本人的規定是寫滿『一整面』牆,著實令人抓狂啊。 我非常了解這位老闆的意思。但意外的是,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們的黑頭髮,讓日本人誤以為我們是日本人,而採單一標準,要求我們符合當地的社會規範 ;沒想到外觀和日本人有明顯差距的老外,也會覺得綁手綁腳、備感壓力。 地點從德國拉回亞洲、拉回規矩寫滿一整面牆的日本。到底日本的規矩有哪些?誰要守這些規矩?為什麼日本人這麼講究規矩? 日本人眼裡的世界觀 因為規矩真的是太一拖拉庫了,我們放一邊最後再舉例。這邊剛好翻到旅居多國的日本作家井形慶子在《日本人の背中》一書中,對於「日本人缺乏世界觀」的背景觀察,似乎可用來解釋 日本人普遍對外來文化,不懂得理解與包容、甚至要求外來人遵守日本規矩的原因何在。 就 井形慶子的觀察,她 認為 日本國內的新聞台大多以報導國內消息為主,通常是播報「哪裡發生殺人事件」或是「哪個政客又貪汙不公」等,國際新聞的版面是寥寥無幾,其他電視節目也以低俗的綜藝節目為大宗。 在這樣的媒體環境裡, 會 輕易讓日本閱聽人認為,日本的規則(rule),就是世界的規則。 而要修正這樣的誤判,唯一的好機會就是出國旅遊,但意外的是與其他先進國家如德國、英國、美國相比,日本的出國人數是最低的。尤其因為語言的關係,不少人是選擇有領隊全程導覽、翻譯、照顧的團體行程,但作者認為,這種被動、缺少與當地人交流的旅遊方式,是無法增進任何國際概念的。 會不會覺得這樣的現象,也可以套用在台灣本島呢?但就算台灣人的國際觀有待加強,還是有人提過「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的觀點。因為我們總是熱情地幫助國外遊客,會站在他們的立場替他們設想,所以有時他們都快越線了,我們也都不以為意,覺得沒關係、無所謂。 然而,對於大多數做事一板一眼的日本人來說,不存在「沒關係、無所謂」的態度。日本的規則,不管是明是潛,基本上是沒有灰色地帶可言。 吃飯的規則 生活上沒有白紙黑字的規定多如牛毛,舉凡食衣住行樣樣全包。 食的方面,台灣拿筷

【東京觀察6】從小被訓練,造就日本女人的獨立文化

圖片
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感情獨立」,是在交了第一個日本男友以後。在台灣女生的觀念裡,女人是公主,男人是僕人,大家對好男人的定義似乎是:會做人,更要做牛做馬再加個座騎。當時我照用這樣的心態和日本男生交往,不只鼻子碰了一層灰,一開始心還涼了一大半。 由於東京首都圈幅員廣大,多數人只能靠電車通勤,要溫馨接送?約會完只送妳到票閘口是正常,送妳到月台幾乎是沒有、何況送回家;要常見面?因為各自的上班地點大多橫跨半個首都圈之遠,一個禮拜見一次也挺標準;可以隨時急call訴苦討拍?日本人有全世界最會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毛病,接通電話的第一句話一定是問對方:「親愛的,你現在方便說話嗎?」 中午想打電話,擔心他在開會;晚上想傳簡訊,心想他還在加班。日本男人甚至覺得有時傳個line,不用通電話也盡到了每天關心的義務。 這些對台灣女生來說,完全打零分的狀況,對日本女生來說沒什麼見怪不怪的。以前是納悶台灣女生被寵壞的原因,觀察後發現,日本人有相當純熟的「獨自生活」能力,而且是從小就被訓練出來的。 女人的獨立從女孩開始 曾經和幾個家裡有小小孩的日本家庭用過餐,除了強褓中的嬰兒,其他一歲半、五歲、七歲的孩子們,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自己用餐。孩子們可能會有挑食的毛病、或是途中想離開餐桌,但只要父母稍微提醒,依舊還是坐著,不需要父母半哄半餵,連一歲半的小小孩都可以自己用餐完畢。 我還沒研究日本人妻怎麼訓練小孩吃飯,但在路上,常見到大人讓兩三歲的小孩自己上樓梯、坐手扶梯和過馬路。大人沒牽他們的手,但視線也絕對不離開小孩。 馬路和手扶梯都是一般認為危險的區域,在幼兒園階段,學校老師也會帶小朋友練習過馬路。換句話說,日本小孩從小被訓練,在危險中獨自確認自身的安全,似乎也間接培養出日本人面對危機時的鎮定心態。在東京搭電車,也常看到背著書包、帶個黃色帽子的小一新生,自己搭電車回家,相當的獨立。 當然,在正常感情中是不至於有什麼危險情況,然而受過如此嚴密的訓練,讓日本人從小在食衣住行上學習獨立,長大後在交往過程中,也就不怎麼需要依賴另一半。 是任性?還是依賴? 可能台灣女孩會覺得疑問的是,如果我不能依賴另一半,那交男朋友幹嘛?對此,我們可以從日本兩性專欄作家内埜さくら在文章中提到的來思考: 男人其實喜歡被另一半依賴或撒嬌,因為這時他們可以感受到「被需要感」,

【色色】用colourlovers玩日本的秋顏色

圖片
關於設計,又可以從過去一路講起。是也可以跳過不看。 印象中小時候除了正副班長,學藝股長更是當到可以榮退。 做壁報或春暉專欄是家常便飯、考試還好但美育永遠第一。 最討厭的是被選上畢冊負責人,其他同學悠哉唸書,我們就是念不到書還趕到吐血 ( 還從國中畢業趕到高中畢業? ) 上大學繼續做系刊美編和社團美工, 電腦打開永遠是小畫家、手上永遠沾著麥克筆鳥筆的筆跡。 出社會後和 PowerPoint 變成好朋友,曾操刀集團年度方針策略簡報的編排配置, 會後被別部門的同事問是去給誰外包。 或是被總經理指派製作讓他出國宣揚政績用的簡報, 或是幫表妹製作西北大學的 portfolio kit 然後真被錄取了這樣 ( 有沒有邀功很明顯XD ) 以上是發現自己在學生時代起,就脫離不了搞東搞西的癖好,以至於出社會後,設計始終占我生活很大的比例。有錢有閒時就繳費上個室內設計、花藝設計,沒錢沒空時就自己翻書、玩 pinterest 、想像工作室的模樣。 正式接觸設計裡的重要元素─色彩學,應該是幾年前用周末的時間,學室內設計 (interior design) 、買了那個圓轉盤開始。其實比較後才發現,台灣坊間的室內設計教學都以電腦繪圖為主,陸續找資料才了解,原來我喜歡的家具 / 飾品 / 色彩配置等,在國外稱作 interior coordinate 。像是在日本,有很多設計分野的專門學校, interior coordinate 甚至還被拉出來與 interior design 並列成為獨立的一個科別。反之, interior coordinate 學科裡,色彩學更是被相當重視的一門課程。 在什麼領域都有達人的日本,「色彩」也被視為一種領域,我敢這麼肯定,是因為我最近在看關於色彩的書《日本の伝統色を愉しむ》,其對於作者的介紹是─從IT產業轉換到色彩產業。想當然爾日本一定有色彩協會,而重視證照的日本,也是有色彩的證照。另外一個很重視色彩學的國家就是日本的好朋友德國(這兩個邪惡國家的文化也太雷同了),他們各自發展出一套色彩學體系,為色彩分類、命名、定義 。 這也是我曾經提到過的,個人對於為什麼日本人具備與生俱來的美感一直抱持疑惑 ( 每次都要拿台灣小學生的制服外面亂穿私人外套的例子 XD) 。 我想不管是哪類的設計,顏色都是基本的構成,而

【東京觀察5】日本女人教我的事:終極OL關鍵look!

圖片
說到 OL, 真的是不得不推崇日本出產的極品。每回在東京坐電車時,都覺得看人家的 OL 真是賞心悅目的一件事 ( 其實真正的極品為數也不多,大部分是穿得比台北上班族得體一點的一般大眾;不過當有極品出現的時候,我只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啊。 ) 統整一下極品 OL 的關鍵字:端莊、幹練、氣質。 (請想像我的偶像篠原姊!) source:With 端莊是從頭到尾的 look 與姿態。幹練可能與年資有關、氣質則與身教有關。後二者必須倚靠自身的努力不懈來琢磨,本篇還是一樣討論外在的端莊感。 化妝 「上班一定得化妝,沒化妝如同裸體一般的羞愧」,是最近讀的書裡,作者所下的比喻。就我在日商上班的經驗來說, 99% 的女同事都有化妝,只是化濃化淡的差別而已。且,其實化妝不等於化濃妝,應該是「調整膚色、修齊唇線等等」的概念,比方前晚熬夜加班或應酬,隔天起床氣色不好,更應該拿出可以讓臉色紅潤的粉紅色化妝下地來修補,給人精神一振的感覺。因為「女人像花朵,會感染周圍的氣氛」,當花朵綻放時,是新鮮、漂亮、有朝氣的;但花朵枯萎時,只是一片死氣沉沉。 日本人因為很重視 ( 在意? ) 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就算愛抽菸、愛喝酒、習慣熬夜等,每天早上還是「裝扮」得神采奕奕,為的就是要贏取上司和同事的信任。而神采奕奕的表現,就是清潔的妝感與有條不紊的衣著。 清潔的妝感除了調整膚色之外,還有一個令我頗為意外的概念。 當起床後發現氣色不佳、面有倦容、不好上妝時,其實更要勇敢地露出臉蛋,讓人家至少看得見你的臉,而不是用頭髮蓋住成為烏漆媽黑飄動的一片物體。 這時可以選擇戴上無度數的粗框眼鏡、或是乾脆把頭髮綁起。 另外,如果是有瀏海的女孩兒們,聽說七三分(7:3)的分線是用來塑造惹人憐愛的感覺;九一分(9:1)的分線則有充滿幹勁的感覺,趕快撥撥看! 衣著 有條不紊的衣著,顧名思義也是整齊的意思。不只 OL ,日本的 salaryman ,皮鞋都亮的誇張,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都看不見刮痕 ( 對照自己的鞋子邊邊總是會磨到有的沒的啊 … 。 )OL 的話,穿跟鞋絕對不允許跟底磨損、鐵釘跑出來敲地板的聲音。「如果這個人的衣服皺皺的沒有燙,他的心也是一團亂吧,做事一定無法認真。」可見日本人壓力多大! 再來就是他們挑選衣服時注重的材質與

請你不聽話

30 歲起,很像計程車的跳表一樣,每跳一格,身邊就冒出了一群嬰兒。嬰兒的母親們,也就是從少女轉為人婦身份的朋友們,在婚前都不約而同從事過三合一的工作─ researcher( 撰寫婚紗評比報告 ) 、 planner( 企劃婚禮,當總召集人 ) 與 analyst( 分析與推薦御用新秘和婚攝等等 ) ;懷孕後又不約而同成為同一場讀書會的 member ,每次只要有一個學員發問,其他學員都極度熱情並爭先恐後的做心得分享。 我們很容易被人妻朋友和人母朋友的喜悅所感染,但畢竟沒走過的路,也無法發表親身經歷。有點像是,在職場中,沒經驗的人,講話就是沒份量;也有點像是那一天幫我清粉刺的美容師問我說:「妳沒看韓劇?那大家在討論星星的時候怎麼辦?」 「就,不說話啊,呵呵。」只能照實回答,而且我真的有呵呵。 雖然無從參與,但很多時候瞬間位移到角落畫圈圈的時候,總是也會畫出些什麼。零零碎碎的,卻也可以拼湊。 有幾次我畫出了以後有小孩的想像。然後拼湊成:如果我以後有小孩,我希望他不是個聽話的小孩。 聽起來不是自找麻煩?大家不都希望小孩越聽話越好?小孩不聽話怎麼帶?小孩不聽話以後變壞怎麼辦? 可能再多解釋個幾句好了:小孩可以不聽話,但小孩要懂事。對我而言,「聽話」和「懂事」好像不太一樣。聽話是隨 時聽從 老師父母的指令,長輩說一做一、說二做二;懂事則是他知道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了解而且可以學會那個年紀該有的相處之道、責任感、和妥協的方法。 小孩不是我們,我們要求小孩做的事、叫小孩聽的話,不一定適合他;但小孩是人,我們必須在他長大成人前,使他持有社會性的元素。 養出聽話的小孩,是對小孩的未來造成傷害的一件事。 為什麼我會這樣講,是因為我真的看太多了 ( 作者是有多老? ) 我有一位好姊妹,她小時候被教育成乖小孩,爸爸說什麼是什麼。她記得爸爸說上大學前都不准交男朋友,所以她很乖地聽爸爸的話。上大學後,她小心翼翼地認識異性、二十好幾開始體驗戀愛的酸甜苦辣,並逐步從戀愛中更認識自己。也許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和初戀修成正果,我的姊妹也知道從錯的人身上修正方向是難能可貴的事,但我們要的是時間、還有一種對未來的自我期許。我心疼她在學習享受的階段,還得同時應付長輩的逼婚。兩性的認識與相處是青少年的課題,不是大

【東京觀察4】日本女人教我的事:睫毛、腮紅與基本保養

圖片
我有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想要思考一下。 二戰過後日本開始大量接受西方文化,可說是善盡崇洋媚外之能事,因而成為首屈一指的亞洲國家。但即使西化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骨子裡來說,日本依舊是維護傳統不遺餘力的社會。即便因為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逐漸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使新一代的女性不再完 全仰賴 先生為家裡的唯一支柱,然而男性對女朋友或妻子的內外在要求,大多還是遵循古法,希望另一半是溫柔體貼又可愛。 也不知道是因為傳統價值觀的鞭策,還是女孩們為了達到另一半的期待(達到社會全男性的期待),使日本女人在裝扮自己和保持人見人愛的個性完全是不遺餘力 ,這些在前幾篇應該也稍微提過。 這幾天部落格沒有產出,是因為都還在翻閱日本美魔女寫的化妝寶典,一直想挖出令人不可思議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終於被我讀到了,首先是愛與睫毛膏的故事。 雖然這本書的作者是在日本小有人氣的一位美魔女,但一聽美魔女也知道是有點年紀,所以她可能還活在她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裡,比如說男女交往的循序漸進。 「在剛交往的階段時,因為和男友還會有一點點距離,所以睫毛的樣式要以『遠距離』的觀念來衡量,這時以『濃密』為主攻。」在這個階段,使用強調濃密感的睫毛膏,讓男友往自己的方向走來時,可以注意到由濃密睫毛所創造出來的水汪汪大眼。 「交往越久和男友越靠近的時候,臉上的細節都會被看到,此時睫毛改以『纖長』之姿呈現,如此也會有小臉效果。」 真是太有趣了, 男朋友撲上來的時間都不夠了誰還管你距離遠近呢。 所以美魔姊最後提出一個終極睫毛計畫,首先先刷濃密型確保睫毛的厚度,再於睫毛先端刷上纖長型確保睫毛的長度。 再來是愛與腮紅的故事。「我女朋友素顏的時候也好可愛喔。」←為了讓男友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美魔姊告訴女孩:素顏時也要記得上腮紅、刷兩下睫毛膏。 比方說泡溫泉時、旅行時、到男友家過夜時。抓住時間上腮紅,即使只有三秒鐘的時間。這時候的腮紅,選擇用膏狀腮紅或液狀腮紅,稍微抹開呈現暈透自然感。 這真的是除了喝水一定要喝冰水之外,第二個令我無法懂的邏輯。上了腮紅和睫毛膏還叫素顏嗎?諞誰啊? 哦原來就是騙男生嘛~ 其實 化妝的迴圈簡單說應該是:變漂亮→增加自信→是男是女都會來親近妳→有信心→變更漂亮 。漂漂亮亮出門、認真上班、用力

【東京觀察3】日本女人教我的事:補妝重點與化妝室禮節

圖片
因為一再向各位保證要帶入本書的重點(本書是 這個 ),但說真的,我這裡既不是美妝部落格,身邊比我懂化妝然後又真的很正點的姊姊妹妹們也很多很多,而我當初買書的用意也只是想多背點單字...。所以與其說專注於美妝的技巧分享,反而我希望的, 是藉由了解日本女性的做法和思維,給自己(和勤於閱讀碎念文的大家)多一點的思考空間,多去找「為什麼」背後的原因,並從學習人家長處的過程中,也發現我們的長處。 這樣而已啦。 回歸正題。雖然最近韓風當道,但因為日韓的歷史情結再加上IT產業被打趴,韓國女星的嬌媚也不是他們喜歡的型,所以在東京看不到台灣東區滿街跑的韓裝,也看不到日本女生畫著韓國女生的濃眉。 日本人對於時尚這一塊,還是有很多「日式」的堅持與自信。日本的美學,可能無形之中滲透於日常規矩裡,不自覺讓他們對於品味這回事,很有信心、也不須盲從。 這讓我想到曾經跟隨先生被外派到北京的日本姊姊如是說:「好奇怪噢,中國人雖然拿名牌包,但整體打扮就是不好看。」 整體感!我想我抓到了姊姊的重點。就是你看一個人從髮型開始到鞋子的協調度。包括髮色、妝感、穿搭、飾品、包包等等。甚至內在。 終於終於,讓我們來從妝感說起。「請想一想妳今天想表達的氣氛,化出一個適合今天心情的妝容。」作者認為,女人的心情一定有起伏, 但是身為一個「無時無刻考慮他人感受的」辛苦日本女人,愁容滿面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妳會連累到別人的心情受,這樣就不好了。所以,給人家「這個女生好有朝氣啊」、「我也想要像那個女生一樣」的感受,是她鼓勵讀者邁進的目標。 有沒有又是不思議的「以別人的觀點為出發點」,來打理好自己的角度呢。我認為的化妝反而是滿足自己的期待,比如看到自己從剛睡醒的恍神模樣轉變成神采奕奕的瞬間,一種每天都可以有的小期待。 (然後兩小時過後妝就剝落,尤其在這烤焦夏天。) 日本人也是會脫妝的啦,別看每個人臉上都像剛完妝一樣,那是因為女孩們幾乎每天都扛著家裡的化妝品出門,才有辦法每間隔幾小時就用所有的工具仔細認真的補妝。而補妝在日文的直譯其實是,化妝校正(化粧直し)。所以不是像我們單純拿粉餅出來,重新鋪水泥一樣補上一層。 化妝校正的小重點是,隨身攜帶乳液、化妝棉與棉花棒。在已經乾裂或泛油的部位沾取乳液擦拭後,才可以重新打上化妝下地、粉底液與蜜粉。 沒錯,是

【東京觀察2】日本女人教我的事:最拍謝最為別人著想的一群人

圖片
所謂的日本民族,就是大和民族。「和」在日本是非常重要的軸心觀念,其重要程度有點像是「倫理」之於中華民族。一言以蔽之,「和」就是整體社會的和諧與祥和,在日本列島裡是大和民族相當遵從的秩序準則(但在日本國土外可能就不需要了,不然怎麼會有太平洋戰爭呢XD) 遵從規矩、不擾亂秩序的日本人特點,相信大家也在311大地震後,可從新聞轉播中強烈感受到日本人的井然有序。大和民族的這項長處,建構於「無時無刻考慮他人的感受」,也就是他們真的很會「為對方著想」。比如: 1.  為陌生人著想: 尖峰時刻擠電車時,不管你的包包長什麼模樣,如果在東京,東京人一定會將包包往胸前或身邊塞。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背的是後背包,一定會拿下來用手拿著挨在腳側;如果是女性的肩背包,一定會用手臂裹住往胸前靠攏。只有這樣,才能方便大家擠出電車時不會被包包擋住。 這一點真的要替他們拍拍手,至少不像我每次在台北搭公車或捷運時,要穿越層層的後背包和女生們往斜後方背的肩背包。 擁擠的時候, 女孩的包兒請往前拿,不要阻礙到別人唷。 或是在餐廳、在電車上,絕對沒有白目不戴耳機、直接用擴音看youtube或玩遊戲的。你手機的聲音,對你來說是娛樂、對旁人來說是噪音。手機不發出聲響,是日本人很普遍的常識之一。 2.  為小孩子著想: 在公眾場合是聽不到責罵小孩的聲音的。東京的媽媽都很溫和,通常是好聲好氣對小孩說:「請你坐好」、「不要這樣撒嬌好嗎」、「弟弟希望你把車車借他玩,好不好呢 ? 」等等。反觀台灣媽媽動不動就吼:「XXX你給我過來!」、「XXX你欠揍嗎!」、「XXX你再這樣下次不帶你出來!」。 小孩也是人,請拜託給小孩應有的尊重,感恩。 由此可知,大和民族從小就被教育「給人家方便和尊重」、「以團體的和諧為主」。而我這次買的小書,因為是教育女性化妝的重要性,所以出現了一句我認為are you kidding me的論述:  「有好好化妝的女性,就是有好好顧慮到周遭氣氛的女性。」( 以團體的和諧為主) Excuse me? 化妝很重要當然沒錯,尤其日本人強調在工作場合更是要化妝,也是讓我很被說服,畢竟化妝就像挑選要上班的衣服一樣,是一種展示個人對工作的重視、和可間接評斷有否專業度的依據之一(衣服要穿對、化妝要化對=有沒有sens

【東京觀察1】日本女人教我的事:高跟鞋與質感美髮

圖片
今年六月,向家裡請了進修、充電、放空三合一的長假,在東京待了將近一個月。每天每天在東京遊走,除了感謝上天和父母,我這個幸運的老女兒也不知道還可以感謝誰了! 東京令人驚訝卻又毫無疑問的是比台北第二熟悉的地方了,但久久沒停留,也是有衝擊感和隨即而來的煥然一新。這一個月過後,腦袋很像是吸塵器的外殼被打開一樣,從濾紙裡倒出那幾個月沒倒出的那厚厚一坨的、灰樸樸的、由細塵棉線餅乾碎屑可能還有頭髮腳皮組織而成的物體,清空之後又可以再重新吸取日月精華和垃圾那樣。 不得不說,曾經和日本深交的人或曾經在東京長住的人,對東京都是恨多於愛;但如果一切僅是學習觀察他們的不思議之處,還是很像捕獲一條黑鮪魚般的滿載而歸。 不得不說,我每天坐在電車上、來往於幾個車站出沒,照著一輛電車應該有一兩百個乘客、一個車站同時應該有幾百甚至幾千人次進出的流量,我這二十幾天的目光應該也已在上千位的日本人身上掃過了。 僅僅是觀察日本人的穿著、姿態、態度,就可以讓我每天歪頭思考內化然後去蕪存菁。同時搭配日本朋友家庭的拜訪、服用電視台的節目內容、消化日本作家寫於書本上的知識,很多東西就算想不透為什麼,至少也可以有點脈絡可循。 由於這次日文大退化的緣故,回台灣前去了書店掃書,畢竟沒習慣看日劇日雜日漫日綜,至少也看點日文書吧 ( 打岔:基本上位於山手線上的各站,一出站都有書店,我覺得是件棒呆了的事。 ) 除了一些美麗的花草書籍,從以前到現在為止不變的習慣是,總是會翻閱幾本描述日本人的書。甚或有些是專講日本女人。不過這裡一點都不是講甚麼女權運動的女性,相對而言非常的膚淺,僅只談論日本女性的內在美和外在美的書。 這一切的緣由是當初從日本念完書要回國前,日本朋友送了我一本超級暢銷書─「女性の品格」開始。這簡直是一本人品上流階級(=上品)的完全指導手冊,自此以後就更加好奇日本人的人格文化了。 以本人之拙見各以一句話講重點─ 話し方のマナーとコツ:日本人說話時該注意的禮儀和know-how 日本人の背中:列舉歐美人被日本人吸引與感到詫異之處 女性の品格:日本女人該有的內在、姿態與身段 這次則是買了一本小文庫,可謂是本集方便攜帶、加強閱讀與持續內化三大優處的小書。 メイクの魔法:瞬間變美人的祕密 小書前1/3主要描述成為美女的重點,也就是不

【旅行】東京→金澤:白川鄉合掌屋兩天一夜一人旅

圖片
自助旅行,對我來說是最不陌生的事之一,但一個人的自助旅行,好像還是第一次。以前是和朋友一起、或是到了當地找朋友、或是當地沒有朋友也可以在青年旅館結交朋友這樣,有人可以一起聊天、可以一起胡鬧、可以一起發呆。 一個人的自助旅行,竟然年過 30 才第一次發生,好晚熟的感覺,以輕熟女的年紀而言。 「什麼?一個人去?」連日本姐姐聽到都覺得很不可思議,說我活動力旺盛。 (可能就像是雨中的青蛙,愛活蹦亂跳) 我在 20 多歲時第一次聽到金澤這個地方,是從一位美國籍華裔女孩同學口中得知的,她說她想去看看。嗯?不就是古城、日本庭園、老街那樣嗎? 20 多歲的那時的我,只想去沖繩、大阪、北海道這樣。 後來才發現在歐美圈子裡,金澤頗有名氣的,大概老外總是嚮往日本古早味,在金澤整個城市滿滿的。 這幾天繞在茶屋街、日本武士老屋間的巷弄裡,都會看到當地買菜的婆婆、或是放學騎腳踏車回家的學生,熙熙攘攘、前前後後穿梭在這歷史時空裡。他們就住在這裡啊,實在是不可思議。 (兼六園入口的樹) (沿著犀川河堤窄小的石道散步, 是跟著一個老伯走的) 更不可思議的莫過於白川鄉的合掌村聚落了。從位於石川縣的金澤出發,搭一個半小時的直達巴士,來到了岐阜縣。翻山越嶺是真的,也許有點像是進入台灣山區,只不過這邊的車道大條寬敞。 然後就看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  因為不是周末,所以大部分的民家還是維持正常作息,也就是耕作。 夏天的金澤綠意盎然,雖然沒有明信片上看到的雪中屋景,但也是心滿意足。 (入內參觀合掌屋的內部構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自助旅行就是潦草的安排,也就是沒有任何安排 ( 笑 ) 。沒有旅遊書、找景點和了解交通方式也是在前往目的地的車程中 ( 或是機場候機室 ), 才開始上網了解規劃。除了白川鄉的巴士需要事先劃位外,在金澤的定點旅遊是直接買他們的一日巴士券。然後就喜孜孜跳上車又跳下車,身上沒有地圖,完全憑方向和直覺走走看看,於是也沒注意末班回程時間,最後只好坐計程車回飯店。像這種在旅程中錯過公車或電車時間的事,應該也已經發生過四五次了 ( 笑 ) ,不知道可不可以說是華麗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