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親愛的總編輯

親愛的總編輯,您好:  一年前,貴周刊寄來了一封感謝函,告知我未被錄取助理記者的消息,剎那間,我質疑自己有否成為文字工作者的能力。一年後,翻著1197期的商周,注意到後半部印刷顛倒的怪事,才發現是對「八○後」這難搞一詞所下的伏筆… 就這麼剛好的,讓此時迷失於職場文化的我,有一番審視自己的機會。 對於標題的「八○後」,我一點也不陌生,可能要感謝在留學階段時認識的中國朋友們,讓同為獨生女的我對「八○後」產生極大的認同感。「八○後」的我們是個性人,對既定事項存疑,對傳統教條抗拒,對事物永遠好奇,對人生充滿夢想。不同於對岸所謂的憤青(憤怒青年)那般激進恣意地遊走於網際謾罵,「八○後」的低調行事,往往是為了日後成就更完整的自我。 貴周刊經歷一年的整理時間,也許已經比我們「八○後」(台灣所謂的七年級生)更了解我們了。我想藉由這封信,感謝ㄧ年前總編輯與副總編輯為了面試兩位「八○後」應屆畢業生(另一位是台大經濟系女生)所花費的時間與唇舌;以及感謝一年後貴周刊寫出了這麼貼切我們這個世代的報導,幫助我認清這一年在知名企業幕僚單位底下做事的「糾結」心情。         原來一切是如此情有可原,原來對於我們達不到上一世代訂定的標準—穩定度、抗壓性、職場忠誠,還是有人文社會觀察家及學者在研究這之中的邏輯,還是有專業記者願意為此背書論述。畢竟「八○後」追求的,不是一年後加你三千元,不是五年後給你官階;「八○後」認同的,是工作本身的意義,以及工作是否能夠彰顯個人的價值。 於是現在的我,很釋懷。謝謝總編輯,謝謝貴周刊,為「八○後」發聲,為我點醒我該追尋的夢。 後記:結果寄出這篇後被之前的面試官再一次叫去喝喝茶聊聊天,真是謝謝她寶貴的時間。

【日商隨筆】小小OL日記:公司文化觀察

荒廢久久的OL觀察日誌!因為這陣子對諸多現實層面鬧情緒,導致學習進度嚴重落後,還好經過了天氣從夏天到冬天的轉變,終於被季節的變化感動而內化成「接受人生也有變化」的體悟(扯很遠,但我需要的就是這種微不足道的刺激嘛),不甘不願開始了本周的進度。 今天要學的是(難搞的)公司文化。 就我在初學階段的觀察,在我們公司,「三年」是一個基本單位的設定:日本駐在員以三年常駐為基準、中程規畫以三年為一期、品牌營運的前三年更是關鍵。於是在同一工作岡位的職責養成也是三年計畫,跟前陣子職涯暢銷書籍(我想那本書也是日本人寫的)提的觀念相當一致。 不過這個三年,不包括每隔一年的職能昇等,不像會計師事務所到了第三年就是in-charge,或是在外商到了第三年就給你當assistant manager哦,我們這種舊式台商轉型成日本人有意無意接管的公司就是有很多待了十幾多年都還是基層職員的大哥大姐們,名片上沒有任何的title(聽說這樣申請貸款很難?),對我這社會新鮮人而言真是一個超級無敵大shock。 畢竟龜毛日本人的忠誠觀念是讓員工慢慢學習、乖乖聽話、開心成長(公司以為的美好情境),只要按部就班做好本份的事,公司願意養你養到老,你也不用幻想有被公司踢掉那麼戲劇化的一天。 每個公司都有問題,每個人可以接受的問題點也不同。這邊的問題之一是「你乖了嗎」,我相信公司裡很大比率的應該是A型人或土象人,因為留住的人也都是在權衡之下後,覺得展現出認真順從聽化乖巧的一面,公司是可以給你很多好處的。 但也許這裡的認真順從聽化乖巧,是一種取捨後覺得「安定的生活很好啊」「沒有煩惱很好啊」「做完事拍拍屁股五點半打卡下班回家超級無敵好啊!」的公務員精神。有幹勁會對社會回饋的公務員很好,但是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一進公司就只期待公司養你一輩子的話,那真的有點可惜生在這麼精彩的八○後世代。 是的,八○後,相當有主見的一群,但絕不會因為一點的挫折就斬斷自己的前途。所以啊,也許我們不能改變公司文化,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更有競爭力的工作態度。就像大人常說的,不能選擇出生的年代,那就選擇過一個自己的人生,你不也都這樣對自己說嗎?

hunch is getting to know you!

圖片
今年九月的巴黎家飾展(Maison & Objet)有一個「親密‧內在隱私」的主題設計,其中有一系列叫Please Disturb,大意是說如果我們很難在這個世界上保有隱私,那不如就大肆宣揚自己的聲音,並且歡迎你來叨擾。 看到這篇報導不久之後,又看到12月的《數位時代》有介紹一個有趣的問答網站hunch,它是Flickr創辦人Caterina Fake的新作品,從首頁進去後回答點選20個問題,例如你喜歡對切三明治或縱切?你覺得海豚適合在水族館生活裡接受訓練嗎?哪類創作對你來說是藝術品?hunch就會依據你的回答,從它的資料庫裡分析抓出user的特性,並推薦你會有興趣的雜誌、電視劇、3C產品、香水、甚至適合的寵物。因為 user登錄的關係,所以hunch也可以直接為你連結背景相近、想法相同的網友,希望替你尋獲知音。 寫到這裡,對網路隱私權敏感的人應該可以嗅出我帶出第一段敘述的原因在哪了。hunch的問題設計得很多元,也不失是一個學習英文單字的好網站,我玩到第20題結束時,還會意猶未盡的點選「I’m having fun,請讓我繼續玩」的選項。但hunch開心的是,它也是不費功夫就收集到20個以上的個人資訊,不然之前也不會出現吵的沸沸揚揚的FB隱私條款,爭論著user該如何保障自己對物品的偏好,而不會被當作商用情報成為廠商作消費者行為分析的購買標的。 不過我想社群這類的heavy user如我,早就已經接受如同設計師提出的please disturb的生活型態,樂於享受社群網站以「分享」為主旨而創造出的歡樂。再者就是當hunch用簡單的篩選方式,挑出符合user自身認知度的品牌 /風格/生活型態,在這忙碌又必須大量吸收資訊的世代裡,無疑是個大幫手。最後就是個人認同問題,亦即hunch「剛好」秀出你心目中的選擇時(如 hunch說我適合去土耳其或里斯本度假、推薦我吃義大利燉飯、要我用萊卡M3、建議我開Beetle或Cooper、可以選擇Eames Chair、乾脆去當freelancer writer..),你就會這樣佩服起hunch這獨具慧眼的人性網站了。 Ps. 我適合養的狗狗是cockapoo,一種科卡跟獅子狗的混種,是不是太可愛!!

從感覺到責任

最近FB上人氣高漲的轉貼文章,看來看去好像都是與感情有關的。對感情的描述充斥在20歲30歲的社群裡,認同的就按個讚,就like it,每每都累積至好幾百人,好像這個世代對感情的心得只有一種,就是得來不易、維持更難。 得來不易其實還是一段感情開始最甜美的地方,如同好友W(註)在狀態上寫的:「戀愛無法預知無法計劃無法不冒險,是一種突如其來的勇氣渴望在一起。」You like it? I like it。 喜歡這句話喚起大家談戀愛前撩下去的勇氣,喜歡簡單兩句話道盡金星牡羊的衝動於是不自覺點個讚的感覺。 感覺,有爸媽那個年代必須結婚而找對象的感覺,也有我們這個年代就是哪裡不對sorry不能在一起的感覺。只是爸媽那種感覺很安全,是先有責任感才一起為子女製造出家庭的感覺;而我們這種感覺也不能說不切實際,只是順序反了嘛,變成先有了感覺才一起內化成對彼此的責任感。 維持一段感情的責任感,是你成不成熟看待之前,為什麼想衝動和他/她在一起的渴望。可能因為她很正,帶出去很風光;可能因為他有錢,讓妳覺得不把握是笨蛋;可能也只是話題合,雖然個性南轅北轍但還是想試了再說;可能是這一看就是爸媽尬意的好女孩,省得以後論及婚嫁的麻煩。 但是也要正妹願意讓妳帶出去,公子哥想要花錢在妳身上,一個宅男一個交際花有可以講話的時間點,一個好女孩最後會有想婚的念頭。 所以你說fu重不重要,不管你們是對什麼有感覺(外表、個性、財力、想法etc),我相信大家看的不盡相同。相同的是20歲30歲都是大人了,請好好做到對感情的責任,用點頭腦、少點脾氣、多點溝通。磨合期折磨人、旁觀者看好戲,如果你沒勇氣渡過、如果你太在乎閒言閒語,請再次考慮清楚那什麼才是你要的。 親愛的眾多兄弟姊妹,我們都要成熟地好好談場戀愛哦。 註: 雖說是好友相稱,但其實自2004年和W在愛丁堡遊學認識後,我們見面不到三次。之前FB還不盛行時,彼此是用無名互相了解的哦。互動就是有感而發兼打氣的無數次發言,比較像是網友的作風(笑)。這一篇送給妳,親愛的W,謝謝這份有趣的友誼。

有誰記得18歲時說過的話

「有誰記得18歲時說過的話?」趕稿趕到沒有靈感開始閒逛FB時,瞄到了他的狀態。 已經互相不打擾好多日子的兩個人。 往回推十幾年,18歲的格局很迷你:遠距離是台北到新竹,吵架的原因是她氣他和學姐吃早餐。她羨慕他的住宿生活,他擔心她在社團認識的傑尼斯男孩。 他的好友先喜歡她,但最後是他們兩個在一起。如果這事發生在現在三十幾歲的男男女女身上,不免又是來個討罵的,儘管大家都說感情沒有對錯之分。 18歲前,整個相遇的過程很簡單,整段戀愛的過程也很簡單。他在書法簿上寫她的名字,她在早自習的時候幫他寫英文考卷。一起練團,一起念書,一起期待上大學。 18歲後,吵架的過程也是簡單地最後一起彌封了過去的影像。背景音樂是周杰倫的安靜,他給她的最後一首歌。 這也太經典了,她一邊苦笑一邊收稿。18歲時她順利念了中文系,他說,妳要繼續不斷地寫。於是她繼續寫,繼續記得,繼續不打擾。

男兒淚

男人有淚不輕彈,女人一直不認同這句話。是男是女都是情感動物,是男是女都有想哭的時候。 但是今天,男人在女人面前哭了。很堅強的那種,不想讓眼淚掉下來的那種。女人慌了手腳,男人撇開了頭。女人才真正了解到,男人有淚不輕彈。 女人想起MV裡老掉牙的新郎不是我的情節,這種安排就這樣子,殘忍地用一幕一幕的片段,在今夜啃噬著KTV包廂。活生生的在男人與女人之間,置入真實的對話。 「他對妳好嗎?」 喝了又喝的威士忌可以讓男人偽裝,或是讓男人脆弱。滴了又滴的眼淚不會讓女人不屑,只會讓女人心疼。 男人也許不知道,女人也曾經等過。女人衷心希望,男人好好照顧自己,並且勇敢去愛。 請讓真實的故事成就它最好的安排,給男人勇氣,給女人幸福。

關於現在的我

今天我放自己一天假,但因為是早上才跟主管說的,還是有點罪惡感。 世俗眼中的七年級草莓族,終於穩定的開始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生活,第一個半年。總是下班後比上班時忙碌,健身房、電影院、咖啡館。偶爾塞個空檔去R18或什麼留學生party,到了周末就陪家人逛逛信義區,吃爸爸最愛吃的養生料理。 每個月總想離開台北一次,充電。小旅行就是台灣的沿海地帶,大旅行也只能在亞洲繞繞。絕不吝嗇用特休的人,是個不太適合在日商上班的壞孩子個性。 最近幻想著兩三年後自己可以累積的經歷,就被周日早上自由時報的塔羅牌說,請專注於目前眼前的責任。就同張牌論愛情的話,就是二選一的難題而已。二選一?我怎麼不知道我這麼幸運有兩個對象。還是說,衝與不衝,這兩種選擇吧。 開始敢喝黑咖啡,依舊愛吃椰汁咖哩但還是不吃有椰子糖衣的任何東西。不看偶像劇,都在看更沒意義的談話性節目,然後跟在一邊躺著的媽媽說,你看台灣教育問題都是你們這些婆婆媽媽。目標是教育爸媽成為更開明的爸媽。 每次用惱人的excel看數字就想聽點搖滾樂。點點頭。如果我有分身,我希望她是念建築搞設計的,一頭大波浪黑捲髮,總是背個編織大袋子,裡頭裝著不同B的鉛筆及手稿,一個菸盒,一個headphone,正紅色的。可能養一隻貓,叫做南瓜,是個適合多國語言的好名字。英文就是pumpkin,日文就是カボチャ(kabocha),西文就是calabaza。可能住在斯德哥爾摩或阿姆斯特丹,偶爾寄寄其他地方的明信片回家。可能有一個念哲學的男友,每天都在聽他講尼采。喜歡摸他的鬍渣。 呃,一個離我很遙遠的分身生活,但我必須靠著她,來支持另一個自己,以及現在無可挑剔的生活。

我愛上的純淨

今天就是衰衰的在家過了一個禮拜五晚上。電視我媽在看,廣播我這個一夜宅女在聽。好多的新歌哦都非常不熟,記得有聽到一個男生唱給女生的歌,說時間在變,但希望她不會改變。 我們不想變的都是住在心中的那個七歲小孩。 為什麼是七歲呢,我也不曉得。可能是被爸媽牽著手上小學的那一幕我一直記得。開始寫作業,開始學團體生活,而最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教育環境,決定了小朋友日後發展的雛形。 然後我們就這樣長大了。可怕的是因為全球經濟啊社會結構甚麼的整個都正在轉型,自然而然又是新的環境,新的變遷。 或是新的大人的世界,不外乎是職場上和感情裡的跌跌撞撞。好像我們在褪下學生的裝扮後,又會被命運捏塑出一個新的姿態,讓我們看起來每個都個性鮮明、夠資格來玩這些大人的遊戲。有時候還要適時逢場作戲,話不講滿,或是欲擒故縱這樣。 我想我們多少都很擔心吧,怕在進入三十的同時,迷失掉了無邪的自己。 寫著寫著又聽到--我愛上的唯一,我愛上的純淨--這首歌耶。如此清澈的味兒!Anyway, 這一篇呢是想送給我在乎的朋友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守住唯一的純淨。

1984

村上春樹,這位高中時期開始接觸的日本作家,直到今年過了27歲生日後,才像重新相遇了一位老朋友,想再把握一次與他熟絡的機會。當然他可能不把我當什麼老朋友,不過也沒甚麼好無奈,就像同學會時,永遠都不知道許久不見的某某人,有沒有同等的跟自己一樣在乎一份老情誼。 有這個新機緣,除了村上新書《1Q84》的造勢之外,要謝謝念Phd學長的抬賞(認為壽星有通過閱讀此書的標準門檻);以及他豪氣的下注(睹了一把壽星應該私事繁忙還沒有時間購買此書的衝動)。 以前看過村上的一些代表作,不過由於入世未深,感受性不夠強烈,像高中生喝啤酒那樣,覺得自己很帥氣,卻只撐得一肚子的酒氣說不出爽快之處。或是像大學生初試西裝時以為自己的蛻變,卻藏不住一張稚氣的臉(還有稚氣腦袋裡的一堆垃圾)。 時候未到的不相稱。 當然我現在腦袋裡也沒有多大進展,可能就是從垃圾變成比較有點價值,卻還是糾纏在一起的毛線球。像這樣無法找到線頭的時候,只好窩在床上躲進小說的世界裡,藉口在睡覺前提早進入非現實的夢境。雖然常常累到翻個幾頁就睡著的情況。 就像高中讀George Orwell在六零年代描述的1984非常入迷一樣,村上的這本是從現在回頭創作1984的事情。只是讀Orwell的很容易一氣呵成,讀村上的我則需要間接的休息時間,因為他的情節太緊湊令人必須暫緩抽離,否則會誤以為這世界真有兩個月亮的存在。 Orwell的1984是不清澈的灰色,裡面的人得過且過的。村上的是詭譎的黑墨,裡面的人有自己的使命。 小說斷斷續續的看著,就跟這篇文章一樣是空檔時斷斷續續的打著。不知道哪一天才會完成。尤其是現在到了重要關鍵的最後章節,卻突然不想看了,怕變成跟自己的預測不符。 於是小說靜靜的躺在那兒已經很多天,不過答案總是會在時候到的自動揭曉。

Mutter慕特音樂會

圖片
買票前知道穆特這次來台挑了兩位大師的作品演出,一是布拉姆斯,一是德弗札克(雖然官網改用慕特,但我還是偏好舊譯名)。不過卻不記得今天她要演奏的是哪一位的作品了,心裡稍微緊張了一下。直至穆特一襲水藍色魚尾裝現身音樂廳,過了一個樂章後,才稍稍下個結論,應該是布拉姆斯的吧。說不出為什麼,可能就是悠揚、穩重、還有華麗的感覺。 接觸穆特是因為小提琴啟蒙老師給我的一片CD,自此以後她在我心中就一直是女神的地位,雖然媒體也是如此形容。今天聽著她張力十足的交互弓法與撥弦彈跳的琴聲,突然想起國中美術課時,還曾以她特殊氣質的臉部輪廓,當作素描的主題。 我想我那時真的很迷戀她,她精湛的技巧,從容的姿態,以及氣勢凌人的臉龐。 很久沒有去國家音樂廳了,上一次是兩年前的倫敦愛樂,在那一年我也去了英國。這次穆特應賓士邀請從德國來台,除了大廳備有簡單精緻的酒會之外,還拿到了一張穆特錄製的專輯,也看到不少的外國人士。身著小禮服的賓客、水晶燈與紅毯,令我想起了布拉格歌劇院裡的景色,也提醒了自己歐洲的拜訪名單裡還有奧地利我還沒有去。 我真的不管什麼事都可以懷念起歐洲呢,哈。

上班下班

上班時開的會、做的事,總有腦袋渾屯的時候。下班後看的小說、寫的東西,也常有不完整的連續。好像有頭有尾變得有點困難,就像現在不知道在寫什麼一樣,起了個頭,但應該會草草結束。 通勤時間不算長,有時連一篇雜誌報導都還來不及看完就到站了。不喜歡中途被打斷的感覺,於是只好把玩i-phone,靠著FB確立自己在虛無之間的存在。或是盯著車廂的廣告,或是搜尋某天在車廂內出現的my type,是不是又坐上了同一班車。 有的話就會偷偷跟同事說一下,嘻。 繼續努力抓住上班後的旋律與節奏,反覆的日子也許一晃就會是三年,只希望到時還是個輕快板。說到這個,聽說音樂可以幫助協調逐漸因為公事僵化的左腦哦,害我最近想重新拾起小提琴。但是好像清單上有更重要的正經事,比如加強日文,上經營管理/行銷策略的課。 到底,要怎麼平衡才好呢?

守歲守的是空虛的靈魂

隔壁鄰居剛剛劈哩啪啦的鞭炮聲結束了牛年的最後一夜。媽媽規定守歲這一晚家裡有燈的開關,全部打開,雖然一年只有這麼一次,但我打從心底配合的意願總是不高,無奈這就是討人厭的風俗習慣。 第一次在一直有鞭炮噪音圍繞的情況下寫著blog,也應該是第一次在守歲時寫blog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荒廢太久已經到了忍耐不住的極限。上班後已經不像學生時代,上課時抄筆記可以隨時抄出靈感,現在只奢求一個月有一篇的產出就好。 像是一種對自己的交代,可能也只有這種blogging個人活動才能對什麼有點檢視這樣,包括自己。然後才會從檢視自己最近的生活,發現還有這麼多力不從心的地方。 原本設想的OL生活大概就是下班後直接回家,攤著,看點書這樣。會這樣假設是因為之前在英國的時候,最喜歡晚上留在家裡,和朋友窩一起喝點酒看些電影這樣。一直以為自己是居家的人,但回台灣後發現,因為跟家人住的關係,紅酒配DVD變成是神話,於是開始喜歡往外跑,待都待不住。 所以我上個禮拜每天都超過十點半才回家,隔天繼續趕八點前出門,看到爸媽的時間一天不超過半小時。禮拜五甚至要喝點什麼才有完美的感覺,是不是自己就要慢慢變成空虛的台北人。 原本以為生活上了軌道,不過好像只是一種逃避的形式。家裡很多瑣碎大小事,每家都一樣,也許每個人使不上力或懶得管的感覺,也是大同小異。 我想家人也老早看出來,甚至常問我回台灣是不是沒了自由。可能哪一天我需要練習,和爸媽約會也可以很開心。

【日商隨筆】一個月

雖然中間有飛去英國幾天,但以月數來看的話,這禮拜就是上班滿月了。就像前一篇所述,可以來這裡紀錄想法的時間的確是大幅遞減(才知道當學生的時候真的很有空),只能偶爾默想一些跟工作上不相干的事情。 比如說因為是念社會科學/人文領域方面的碩士,所以那時候會特別留意全球化不均等的問題,像是歐美的發展對上第三世界的弱勢,對於一些金錢累積出來的資本問 題會非常不屑。比如以收入為導向的旅遊業,就有被泰國政府當做斂財工具的清邁長頸族,我之前閱讀到相關課題時都發願說,不當這一類的資本旅遊共犯。但是今天和爸媽看完春節泰北的旅遊行程,因為人數已滿無法報名了,不然我還是會因為家族旅遊的成行,而花了旅費,消費了不該被當做消費品的人或文化。各地原住民也是相似的例子。 想說的只是,在以營利為目的的化妝品集團上班,除了要顧著個人的工作表現,又因為所在部門的業務企劃內容,需要幫公司訂定無數的營運指標,雖然是個有趣的溝通角色,卻讓我開始想念去年那股人文薰陶的震撼。那是現代人類,在惡質競爭和竭盡地球資源後,所必備的反省能力。 雖然大型企業目前都開始著手於社會回饋,綠色節能等,但都還是落在企業目標的外環而已。英國的社會學一直是學術的翹楚,社會問題改善也一直都是新聞著重的焦點,才會發展出美體小舖的經營理念或是oxfam等的非營利組織的盛行。 我想我真的很欣賞英國人的社會意識,就像這次回去,謝謝Debby(我的旅英朋友)給我的有機乳液,讓我可以提醒自己需要繼續關心社會的義務。雖然在台灣我們的意識還是相當薄弱。 這篇還滿嚴肅的,我想共鳴可能也不太多,但就是個對自己的提醒,畢竟回台北過著都市人的生活,實在就像對岸口中的「小資」一樣,買了星巴克坐著看書,也不知道咖啡豆背後有多少受盡不平等交易的故事(雖然星巴克的高價位是因為有涵蓋它推fair trade的成本,但不得不說,最近怎麼變得滿難喝的?)。

【日商隨筆】第十天

公司每兩個月會出一份社內刊物,有新人加入的時候也會請他們發表一下入社心得。除了生澀寫出對自己的期許之外,也有些前輩借用版面向大家介紹平常在公司看不出的自己,比如背景與興趣等等。 研究生時期的我會很確定說出自己喜歡旅行、喜歡寫東西、喜歡念英文。但是才剛上班兩個禮拜,我就有股害怕遺失自己興趣的不安感。 上班後沒有可以大肆旅行的長假、沒有可以寫東西的悠閒午後、又因為努力補強工作上需要的日語,而對英文覺得好陌生。 對部落格覺得生疏、對旅行覺得遙遠。 當然工作上的新鮮感與身為新人必須具備的衝刺力,會讓我專注在工作內容的學習上,只是希望不要成為上班族之後,忘了那個還不是上班族的自己。 或者,當我想要在工作課題上發揮的時候,我仍可以用最適合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來勝任這一切。並同時有餘力付出時間在家人身上,對男友好,也對自己好。 這樣想是不是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