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總編輯
親愛的總編輯,您好: 一年前,貴周刊寄來了一封感謝函,告知我未被錄取助理記者的消息,剎那間,我質疑自己有否成為文字工作者的能力。一年後,翻著1197期的商周,注意到後半部印刷顛倒的怪事,才發現是對「八○後」這難搞一詞所下的伏筆… 就這麼剛好的,讓此時迷失於職場文化的我,有一番審視自己的機會。 對於標題的「八○後」,我一點也不陌生,可能要感謝在留學階段時認識的中國朋友們,讓同為獨生女的我對「八○後」產生極大的認同感。「八○後」的我們是個性人,對既定事項存疑,對傳統教條抗拒,對事物永遠好奇,對人生充滿夢想。不同於對岸所謂的憤青(憤怒青年)那般激進恣意地遊走於網際謾罵,「八○後」的低調行事,往往是為了日後成就更完整的自我。 貴周刊經歷一年的整理時間,也許已經比我們「八○後」(台灣所謂的七年級生)更了解我們了。我想藉由這封信,感謝ㄧ年前總編輯與副總編輯為了面試兩位「八○後」應屆畢業生(另一位是台大經濟系女生)所花費的時間與唇舌;以及感謝一年後貴周刊寫出了這麼貼切我們這個世代的報導,幫助我認清這一年在知名企業幕僚單位底下做事的「糾結」心情。 原來一切是如此情有可原,原來對於我們達不到上一世代訂定的標準—穩定度、抗壓性、職場忠誠,還是有人文社會觀察家及學者在研究這之中的邏輯,還是有專業記者願意為此背書論述。畢竟「八○後」追求的,不是一年後加你三千元,不是五年後給你官階;「八○後」認同的,是工作本身的意義,以及工作是否能夠彰顯個人的價值。 於是現在的我,很釋懷。謝謝總編輯,謝謝貴周刊,為「八○後」發聲,為我點醒我該追尋的夢。 後記:結果寄出這篇後被之前的面試官再一次叫去喝喝茶聊聊天,真是謝謝她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