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5的文章

【台北】南京東路時空印象:從東邊的過去,回到西區的現在

圖片
我的老家在台北。 從小就無法感受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境,倒是我家門前有南京東路,她不是河,到不了出海口,但她真的是條大路,孕育我長大,並連結到四面八方。 邊寫文章,邊在Google map打入「南京東路」,跳出的是上海黃浦區那緊臨外灘、五光十色有歐式鐘塔妝點的商業大道,頓時使我筆中的南京東路相形見絀。台北南京東路的名氣當然不敵上海,其繁華程度也不如早年被百貨龍頭Sogo欽點的忠孝東路,是全球各大品牌的必爭之地;也不像北面的民生東路,在信義區還是雜草叢生時,就已傲視群雄,成為外商林立的據所,至今則發展出許多小區特色。 南京東路,我生活30餘年的地方,一條講出來似乎沒什麼故事的路段。爸媽在產業急速發展的那個年代,在南京東路五段紮根。那時的五段,名符其實就是這條幹道的尾巴了,再過去上了麥帥橋與正氣橋,便分流到基隆路、內湖與汐止去了。 (以前的正氣橋,也曾是公車司機載我去高中的必經路線,於1999年拆除。圖片由陳碧岩老師授權使用。) 從歷史遷移的方向來看,台北市的發展正是由西向東,所以當年,這裡正是不少外地北上的新住民選擇的落腳處。聽說爺爺親自從新竹上來,看中了這裡的房子。我就在這裡出生長大、在這裡上小學。因為曾是學校合唱團團員,所以到現在還記得校歌這樣唱的: 「南京東路,基隆河畔,我校西松,氣象不凡。」 的確,綜觀台北市東西橫向道路,北有三民(民族、民權、民生)、南有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唯讀中間這一條,是以中國城市(當年國民政府首都)命名的路。 南京東路的榮衰起落 南京東路西接南京西路,東從一段開始、一路鋪設到五段(現有六段),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接受美國貸款援助建立的九條道路之一。美援道路完成後,原本以萬華為首的商業與人潮,逐漸向東湧進。至今與南京東路相交的每一處大交叉口,都承載著戰後商業行為的發展歷程。 南京東路一段從中山北路開始,與林森北路匯集出來的中山商圈,是在台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從七條通~九條通酒店街的發展,到前幾年仍舊有大倉久和飯店進駐,與日本的高關聯度可見一斑。周圍的晶華、老爺與國賓飯店,也是日本人來台北出差、旅遊首選的住房地點。在新光三越還沒建立起南西商圈百貨帝國前,二段更有與 日商東急集團合資的永琦東急百貨(現為燦坤賣場),是台北人的共同回憶,聽說是全台最早引進專櫃小姐等服務的百貨公司,也是外...

【德國】呂德斯海姆→巴哈拉赫:德國火車與萊茵河遊船的商務客一日行程②

圖片
前一篇介紹了從法蘭克福火車站出發,坐火車抵達呂德斯海姆後,再轉撘KD遊萊茵河的旅遊法→ 點此 。接下來我來到了下一個河岸小鎮。 巴哈拉赫(Bacharach),從南往北的萊茵河河路上,這座小鎮位於左岸。選擇在這裡下船,是因為tripadvisor的當地人推薦。我去過的萊茵河城市也只有呂德斯海姆( Rüdesheim )和這裡,呂德斯海姆是旅行團會去的地方,那邊大概隨處可見50個亞洲人面孔,巴哈拉赫就我一個東方人在這裡當稀有動物。 所以要吃要買,應該還是呂德斯海姆好解決,但要感受悠閒的城鎮風光,還是首推這裡。 跳上小船塢,就算沒什麼人群,也會不假思索地往前走。看了照片,才發現跑過去的火車很像普悠瑪號呢!就這樣簡單地穿越了公路與鐵軌,就會來到山城的路口。 水路、公路、鐵路、石板路。一層層的,從自然界的河運吞吐,跨越了文明的道路建設後,又回到了歷史悠久的石板拼塊地圖。這種石板路,就算一雙爛鞋踩在上面拍照,都亂好看的。 穿越小山洞後,就是鎮中心的廣場,好幾棟好幾棟的德國特色木頭房子就映入眼簾 。廣場中心懸吊著燈飾,不知道是平日晚上就會亮起,還是要等到德國著名的活動─聖誕節市集開始時。 呂德斯海姆和巴哈拉赫的「店招牌」,都是這種金屬鍛鑄的花雕形式,鐵匠味道十足的工藝之美。 這裡的菁華應該就是爬到對牆的藤蔓!但也許是居民將兩邊的藤蔓架起,給他們互通有無一下,交織出來的成果。 太愛上面這張照片!總覺得比起刻意pose的婚紗照,這樣的背影所傳達出來的符號,不就是互信的愛與陪伴嗎。長大後一個人的旅行多了,相機裡的個人照大概剩不到五張(四張自拍,一張請路人拍),反而有更多時間關注周圍的人與景,也可以拍攝到更多路人的背景、側臉、或是狗狗。 照片裡的遊客都是一身便裝,配上合適的登山鞋與包包,因為越往內走,越有坡道,有一些可以抵達小城堡的登山路徑,指標就寫在岩石的黑板上。但我此趟就是一個商務客的下班裝扮:風衣、平底鞋、Longchamp,很可惜沒辦法再往上走,畢竟一個人隻身來到荒郊野外,還是要顧慮回程時間,所以只能一直鑽小巷子玩玩。 德國與荷蘭都有出名的花藝流派,大師們喜歡將花藝表現成為一件在空間裡的藝術品。但我比較喜歡裝飾居住空間的花藝,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