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8的文章

我想小狐狸也是樂天派的

我很喜歡萊小鎮的秋天。去買菜的路上有許多的野花小草,可以看到藍的紅的小野莓,好像自己在一個遠離歐洲中心的村落,雖然轉了個彎馬上出現斑馬線與紅綠燈,還有來往的車輛。這裡的秋天有滿地的那種日本人會搶著去東北看的楓葉,滿滿地鋪在我踏出宿舍到學校大樓的University Road上,踩起來啪噠啪噠的令人想轉起圈來,背景音樂就指定為蕭邦的華麗的大圓舞曲。這裡的秋天天氣還算溫暖,於是連小狐狸也常出來散步。那天運氣真的很好,有捕捉到小狐狸吃小果子的畫面。 現在是這裡的初冬,吃完晚飯從廚房窗戶看出去,樹葉上會有發亮的小冰晶,我都會想到施華洛世奇的水晶耳環。夜晚會進入零度,早上至少要保留四十五分鐘的賴床時間。來到這裡三個月,很幸運地沒碰上太多場英國經典的濕雨天,也許有時是陰陰的,不過出太陽的機會還是很多。雲動得很快會有一種天空好近的錯覺,四五點太陽和月亮交接後,又有一種月亮比台灣大很多的錯覺。因為沒有光害所以月光很清澈,只不過沒看過什麼星星。最近都看不到小狐狸了,不過別棟宿舍的同學說晚上開始會聽到奇怪的動物叫聲。 小狐狸消失後,我倒是最近常用這裡下午的時間出現在網路上和時差八九個小時的朋友聯繫。msn上日本友人問我畢業後的打算,他說低靡的日本就業市場讓畢業生面臨許多難題。我說我的case比較特別,請他不要擔心。 他說我真是過度樂觀。 我想萊小鎮的安逸除了讓我對倫敦絡繹不絕的人潮及城市的髒空氣產生了莫名的反感之外(明明我就是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無形中也塑造我「人生苦短莫虛強求」的第二人生觀(但是其實我不喜歡苦這個字)。於是我在這裡成了樂天家(日文),去學校的時候和同學在cafe喝著熱巧克力想著聖誕節,在家的時候和室友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吃晚餐,聊著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因為不需要趕著搭車什麼的,時間也不再被分割得零零碎碎。而因為時間表的允許,所以我和艾莉打算聖誕節後就去非營利組織裡當當義工。我明顯感受到小鎮的我與東京的我之間的差距,我不用在電車上爭取一分一秒唸書的時間,我可以在這裡寫作業寫到悶時去幫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 當然我也很訝異自己可以和這個小鎮一拍即合(因為無從找出任何關於這裡的背景介紹)。我在這裡似乎和疲憊不堪的外界斷了聯繫,過著不切實際但卻適合我的生活。反正也就這麼一年,人生才幾年呢。

女人話題

上週四又是個飄雨的日子,原本只是要在琇家喝咖啡的,一時興起買了些火鍋料大吃了起來。琇的房間除了紫色碎花雙人床之外還有一張IKEA沙發床和老 舊的單人沙發,各自鋪上黑色紅格毛毯後,就是讓人無法踏出她的房門。白色的書桌和五斗櫃帶出房間的雅緻,雖然跟打哈欠不用手遮住的女主人的型完全搭不起 來,但只要吃著特價2.5磅的哈根德士,沒有人會去在乎這些外在的束縛。 曾經有一些朋友跟我說過,在國外最重要的是能找到互相扶持的朋友,我起初都是覺得研究生嘛,還不是獨立作業就好。慶幸的是當我這麼自以為的時候老天還是為 我做了絕佳的安排,讓我週遭有可以一起看小電影的同學和可以一起瘋英國搖滾的朋友。也有燒飯煮菜培養出默契的flatmate,在房間聽著大家趕著出門的 聲音讓我們像極了一家人。也有需要我們拉她一把的那種不適應留學生活的女孩,當然也有可以給我hint的熟女姐姐,像琇就是。 「女人不想受傷太深的話,除了經濟獨立之外,還要學會感情獨立。」 喝著希臘的馬鞭草,琇看著我們幾個人這麼說著。 我在想,很多事情其實就是自己一個人,或跟朋友一起也行,比如買菜、看電影、喝茶、逛書店。和朋友一起就是開心為主,當然最好的朋友是可以在你哭泣時從外 面飛奔回來給你個擁抱的。只是一個人獨立久了,好像都會渴望一份屬於自己的感情,想要找個人依賴一下,佔有慾也因此變強。於是幾年後因為太習慣彼此的依賴 及佔有,獨立的時間變少了,人也變累了。那好像是一開始兩個人都需要成熟地練習抓出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有一個可以沉澱自己的小房間(比如說同居的話,我想 還是要有各自的房間,尤其我從小都自己睡)的樣子比較好。 這邊有一種居留權是出示你跟英國人士同居兩年以上的証明,不用婚姻關係也是可以繼續居留的。完全的歐美思考模式。我想包括我在內,大部分的台灣人都還是一 直線的覺得交往後就二分法,不是分手就是結婚。但我覺得最近開始有這方面,就是在日本時不會遇過的文化衝擊(畢竟台灣和日本的家庭觀念依舊類似)。如果說 真的遇上可以互相尊重、欣賞、了解、願意溝通的人,那這種幸福也不用倚賴誇張修圖的婚紗照來做證了。 我們躺在琇的房間裡,女孩可能在煩惱轉系的問題,熟女們可能在盤算之後要怎麼賺錢並維持穩定的感情。我尷尬地卡在中間閉著眼邊睡邊想,當我到了琇的年紀時再回頭看現在發生在我身上的每件事,可能也是嘴角上揚輕笑著現在的不成熟吧。

是誰規定的?

傍晚匆匆忙忙弄了個青椒雞肉串盤,提了個巧克力禮盒前往朋友家幫她過生日。小女生穿著昨天我陪她挑的小禮服,畫了淡妝,就像宣示她又長大了一歲,踩 著高跟鞋出來幫我開門。粉紅色的餐桌布上擺著各式party必備的酒類和點心,燈光轉暗後男朋友端出蛋糕到她面前,應該是整場party最甜蜜的時刻小女 生卻只是硬擠出笑容。朋友們開始交頭接耳,似乎是小倆口昨晚大吵了一架。 在廚房趁小女生不在時,偷偷地向男孩了解了一下,反正就是些雞毛蒜皮累積出的口角之爭。 「你男生就多讓讓點嘛。」 這句看似稀鬆平常大家都會勸說的話,在我脫口而出後才發現我也中了這個毒。一種根深蒂固的成見,一句讓所有女生都可以恣意任性的前提條件。在女權運動下男女平等都不知道喊到哪裡去的年代,這句話讓我覺得根本沒有所謂的平等。 就像小時候常聽到,教育小男生不可以哭的不合理論調一樣,是誰規定男生就要會哄女生、不跟女生爭、吵了架也要先道歉就算不是自己的錯?又是誰規定女生就就有需要被寵、就有權利被照顧、就有條件頤指氣使? 三年前剛出社會時我興奮地學習當大人,學習在感情上放入尊重與包容;到日本後我認真地看待「和」的文化,百依百順臣服於大男人主義之下;現在重返大學生充斥的校園,於是成熟度不增反減,並且聽信媽媽的一字一句:不要對男生太好。 但是你可以發現我想錯了。第一,我不是大學生,我沒有權利裝不成熟。第二,當你仔細分析發現,所謂不要太好的定義也是因人而異。於是被這種宣稱灌醉的我真恨不得打自己一個巴掌,因為我只想清醒重新看著自己身上的故事,而不是倚在廚房門邊對著男孩說著不負責任的爛話。 Party結束後小女生又送我到門口,我抱抱她讓自己感覺回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裡沒有誰規定著倆個人的感情該怎麼走,也沒有誰規定要宣洩出繃著酒精的情緒。門外的雨代替小女生眼角的淚水下啊下的,我趁勢對自己的懊悔發洩一番,成了同一片夜空下的淚人兒。

八分之一

開著暖氣的房間,玻璃窗戶晶透的水氣令人想起畫著愛心的冬季櫥窗。 我們不出門,靠著啤酒、笑聲、你來我往自行模擬萬聖節的怪離情緒。 從Giddens到Schiller, 從西化的世界到美國化的人性, 趕著報告追著時間多了份認同, 儘管各自高喊著意識形態下不同的格局。 Whittard喝起來也許帶不出Twinings的皇家口碑, 那天早晨的Leicester也頂多結了薄冰似的一層霜, 只是在構思所有的結構當下, 手上的這杯熱茶與停留在大衣上的冷空氣, 迫切地渴望成為論者思緒裡某部份的靈感。 就像期待每按一次字數統計後奇蹟會自動跳出, 想像著作業投遞箱張口報出第一關的合格名單。 晃眼間追求著八分之ㄧ的畢業學分, 我們葬送了八十億分之一的腦細胞。 你笑著說研究生不過就是脫離組織的動物, 我翻著書繼續練習把腦袋捏成批判的人偶。 於是人宅了腦鈍了, 我們也得意的笑了。

研究生報告─總論

在上大學之前,我們不用做什麼選擇只要在父母師長的安排指導下完成教育就好;填了一個科系上了大學之後,幸運的人可能發現自己有了人生中正確的選擇,但也有另外一半更幸運的人,為了彌補那說不出來的空洞而稍稍費個時轉換個跑道。好吧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是後者,但是我從沒想過換了Major卻依舊可以造成我唸大學以及現在念研究所的同一種窘境。 有一些科系是你一聽大概抓得到東西的,比如商學的行銷、管理;人文/社會科學的社會學、經濟學;理工的物理學或財務工程等等。我有時還滿羨幕那種報出自己科系後對方回應「喔~你唸XX啊,很好啊很多人念啊」,然後開始說他有個朋友也是唸這個現在在哪高就什麼的。所以單純以「科系名」來說的話,我大學念的呢,全台灣只有三所大學有。現在念的東西呢,據說全世界只有三所大學有。因此我大部分的情況肯定是自己要介紹一遍的,但如果不幸碰到沒有興趣了解的人,我們的對談可能就因此僵住個五秒然後默默地換到下個主題去。聽起來好像有點悲慘。 幸好悲慘的事通常只發生在點頭之交身上。但是有一種更詭異的情況是,在家人大力支持的情況下輕輕鬆鬆來了英國後,才知道他們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念些什麼,才知道他們開始擔心那我畢業了後可以做些什麼。所以我想他們是支持我「來英國」這件事,然後再默默藉由部落格了解我到底在這裡幹麻。 所以我到底在這裡幹麻呢?我也還滿想回答的。只是這一年份加起來共四萬字的英文論文都沒辦法讓我吸收消化所有的東西時,我想我更無法在這裡用僅僅一千個中文字來輕描淡寫我們在學的東西。但是我還是想要試試看來個宏觀(macro)的練習,而所有的一切要從transnational這個英文字談起。 Transnational(跨國的)和 international(國際的)最大不同點就是字首Tran-帶有超越、跨越界線的抽象感覺(我打完這句就覺得點頭之交之類的可能也看不下去了)。最好理解的例子是現在被冠上跨國企業封號的品牌,比如可口可樂。基本上只要牽扯到跨國行為造成的全球性影響,都是我們上課會扯到的東西。今天我看到朋友在學校買了罐Coca Cola,看起來是件單純的消費行為;但如果我開始對排隊結帳的他說起回教國家為了反抗美國霸權,而生產出Qibla Cola, Mecca Cola來刺激穆斯林抵制美國貨(據說是為了教育小朋友不喝美國製的可樂,同時又可以滿足小朋友想想喝可樂的欲望),然後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