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觀察8】日本第二生活守則:從文化學習溝通
因為地緣、歷史因素與傳播環境的關係,在台灣,日語可說是除了英語,第二多人學的外語了。教育部也統計過,選修第二外語的高中生裡,有高達九成的學生選擇修習日語。但是學日語,到底要怎麼學,才能學得好呢? 由於目前的日語檢定尚未涵蓋口說測驗,所以不少拿過一級(N1)證書的朋友常說,其實有時要講日文,還是會支支吾吾的。也有不少和日本人來往的朋友發現,為什麼好像都會講,但無意中仍舊會冒犯到日本人? 上過不少日文課,綜合日籍老師們對台灣學生的觀察,他們普遍認為台灣學生學日文的通病,大致可分兩個要因: 1.溝通面:差強人意的字詞或語句的表達方式 2.文化面: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不夠 可知,在學習外語時,了解文化與溝通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兩大面向(註)。 溝通第一步:練習正確的音調(intonation) 因為殖民時代的關係,相信不少人的阿公阿嬤會說日文,大家的生活裡也充斥不少貌似日文的詞彙,比如「運匠」、「歐巴桑」、「歐吉桑」。但是,如果我們使用平常熟悉的語調和日本人說這些單詞,有時候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喔。拿蘋果的日文當例子,在台灣聽到的是「令狗」,但其實標準的日文比較像是「拎─溝」(りんご)。 其實日文和中文一樣,有類似「音調」的規則。有點像老外說中文,如果他沒刻意練習過音調,我們也常常不知道他到底是在說「睡覺」還是「水餃」、「寶寶」還是「抱抱」。 這邊指的音調,廣義的來說可以是一個「單詞」的音調,或是一段「語句」的音調。我們平時聽不太慣的京片子,就是充滿音調(抑揚頓挫)的;相對的,台灣的我們比較容易使用喉嚨發音,和北方人比起,較容易呈現「悶澀、扁平」的語調,如果在學習外語時沒有練習模仿,也很容易說出沒有抑揚頓挫的英文、日文或任何外來語。 在日文的語句裡,音調有點像是「情感」的流露,所以多練習音調,是有助於言詞達意的唷。方法就是用CD或線上的真人發音練習,一句一句覆誦並模仿CD裡的音調高低、甚至速度,想像有個調音器一樣,將自己的聲調,調頻到與CD接近。 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講出更「得體」的日文 之前幾篇文章有提到,因為日本是極度重視社會和諧的國家(延伸閱讀: 「日本女人隨時都要帶妝」背後的日本禮貌哲學! ),所以當他們在溝通時,除了言語本身,還會藉由彼此的臉部表情、音調語氣、手勢等來收發正確的訊息,以避免誤會。或是我們常聽到的,由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