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東京回憶
我在想我是不是常給別人city girl的刻版印象,
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是很多人以為我在倫敦。
但也有另一個可能是,大家只知道倫敦和曼徹斯特,
就像說到日本你也會先想到東京,接下來才是大阪。
剩下的地方似乎乏人問津。
我其實也以為我是會待在倫敦的女生。
甚至還申請了兩間位於倫敦的學校,
在收到其中一家的offer後,
還興奮地跟好友L約好一起找房子。
有時候頭腦不清楚的我會做出些沒辦法預測的決定,
因為我其實只是憑著第六感,
相信了沒什麼必要堅持再當個city girl的聲音。
在依舊多少有種小失落不能和好友L當housemate的同時,
卻訝異自己對這個小鎮已漸漸有了認同。
我想這個認同的出現是在當我發現自己對東京的思念瞬間褪去的時候。
聽起來似乎有點遺憾,
就像我決定剪短頭髮的那一刻,設計師眉間擔憂的神情。
可能我自己都不懂,但某個層次上的思考,
我知道身處於倫敦的話,只是來到歐洲的東京罷了。
一樣的地鐵電車,一樣匆忙行進的節奏。
那樣的話我其實沒有必要繞過半個地球再把自己丟到同一種空氣裡,
差別只在於路人頭髮換成了金黃色。
小鎮的空氣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台灣似乎還沒完全好的感冒在這裡又爆發起來。
乾脆牽強地解釋為小鎮氣息在浸入這台灣女生的呼吸道中起了變化,
因為她就是需要被新空氣過濾後的新的心靈。
當然東京之於我就像一所高等學府賦予我相當程度的啟發。
我現在索性稱那一年為gap year,雖然當時我已23歲,
比起真的為自己規劃gap year的小鬼們來得有年紀。
但是gap year還是有他的價值在。
事情都是連鎖反應的,我不曾在東京的話,
相信我現在也不會在這個小鎮準備研究起自以為是的全球化理論。
我的論文依舊會扯到日本的文化或經濟也說不定。
所以我想我對東京不再思念,但不是遺忘。
我依舊會愛學日文、聽J-pop,
只是必須認清時差與空間差會讓彼此陌生的事實。
於是一切都可以用全球化來闡釋了。
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是很多人以為我在倫敦。
但也有另一個可能是,大家只知道倫敦和曼徹斯特,
就像說到日本你也會先想到東京,接下來才是大阪。
剩下的地方似乎乏人問津。
我其實也以為我是會待在倫敦的女生。
甚至還申請了兩間位於倫敦的學校,
在收到其中一家的offer後,
還興奮地跟好友L約好一起找房子。
有時候頭腦不清楚的我會做出些沒辦法預測的決定,
因為我其實只是憑著第六感,
相信了沒什麼必要堅持再當個city girl的聲音。
在依舊多少有種小失落不能和好友L當housemate的同時,
卻訝異自己對這個小鎮已漸漸有了認同。
我想這個認同的出現是在當我發現自己對東京的思念瞬間褪去的時候。
聽起來似乎有點遺憾,
就像我決定剪短頭髮的那一刻,設計師眉間擔憂的神情。
可能我自己都不懂,但某個層次上的思考,
我知道身處於倫敦的話,只是來到歐洲的東京罷了。
一樣的地鐵電車,一樣匆忙行進的節奏。
那樣的話我其實沒有必要繞過半個地球再把自己丟到同一種空氣裡,
差別只在於路人頭髮換成了金黃色。
小鎮的空氣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台灣似乎還沒完全好的感冒在這裡又爆發起來。
乾脆牽強地解釋為小鎮氣息在浸入這台灣女生的呼吸道中起了變化,
因為她就是需要被新空氣過濾後的新的心靈。
當然東京之於我就像一所高等學府賦予我相當程度的啟發。
我現在索性稱那一年為gap year,雖然當時我已23歲,
比起真的為自己規劃gap year的小鬼們來得有年紀。
但是gap year還是有他的價值在。
事情都是連鎖反應的,我不曾在東京的話,
相信我現在也不會在這個小鎮準備研究起自以為是的全球化理論。
我的論文依舊會扯到日本的文化或經濟也說不定。
所以我想我對東京不再思念,但不是遺忘。
我依舊會愛學日文、聽J-pop,
只是必須認清時差與空間差會讓彼此陌生的事實。
於是一切都可以用全球化來闡釋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