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分享7】後感

我人生中的第一場面試是在大四時,有一天無意間在系辦門口看到KPMG校園徵才的訊息而開始的。當同學都忙著補研究所和高考時,只有我閒閒沒事就跑去應徵auditor了。我不知道auditor要幹嘛,我只覺得可以比同學提早進入職場賺錢是件很屌的事。那時是兩位碩士、四位學士同時集體面試,聊一些很簡單的校園生活回憶,完全沒有問到審計之類的專業問題(問了我也不會...冏)然後就這樣被錄取了。所以我對面試的第一印象,以為只要笑容滿面、誠實以對就好。

很誇張吧,我完全沒想過審計員要做什麼、事務所在忙什麼,就這樣輕鬆地拿到一份offer。就我的印象來說,後來應徵會計、銀行員的面試內容,也與事務所校園徵才時一樣單純(但也有聽說某些四大問得很專業)。這一類型的職務通常不會問應屆畢業生你為什麼想當會計?為什麼想當行員?因為去應徵的人99%會回答,因為我是會計系畢業的,因為我是念相關科系的,問了好像也沒甚麼意義。

所以這種專業技術限制的工作本身,已經假設好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就是會來應徵他們家的這份職缺。直至後來應徵其他類型職務的工作,才發覺「有些」面試是需要有準備、有想法、有考官緣的一件事。這跟產業型態、公司文化、考官用人準則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我朋友在申請美國MBA時有一個可以令我們台灣人仔細思考的例子。考官在電話interview的時候問她:「你為什麼想念MBA?」,她回答:「因為我未來要幫忙我父親的事業。」然後考官繼續問:「很好,但是你沒告訴我的是,你為什麼『想』念MBA?」

這其實是很簡單的對答題。有家業就等於想念MBA嗎?有家業可以直接接班就好了,為什麼想念MBA?

所以找工作是檢視自己的好時機。如果只是回答:「我想應徵國外業務,因為我英文能力夠」(英文能力是每個前來應徵者都符合的條件,你覺得這是個競爭性夠的回答嗎)

或「我想進入你們公司,因為大公司福利好、名聲好」(這也許適合用在可以做到退休的公司→安全牌路線,讓人覺得你夠穩定/反之則讓人覺得你不積極,所以換個說法吧)

諸如此類。

我要說這真的是件很困難的事,跟所有事情一樣,想一個說服人家的理由,是需要練習,也會經歷失敗的。建議可以有事沒事就想想自己的特質和自己擅長的事物,和不同領域的朋友討論各行各業的特性,一定可以漸漸理出媒合的工作,到時你就可以很有自信地把個人特質、專長、相關經驗、對這份工作的了解、可以為這份工作帶來的貢獻等等全部串聯在一起包裝成你想從事這份工作的原因。

我想這80%會是適合你的工作,因為這是你認真想過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挪威縮影冬季版】冬天 ● 聖誕:從卑爾根Bergen出發的交通摘要

【英國】解決頭痛的住宿問題:超級推薦倫敦LSE經濟型宿舍

【面試分享2】 Panasonic 三井住友 瑞穗 Sanrio三麗鷗